苏轼书法浅析学习教案.ppt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39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苏轼书法浅析学习教案.ppt

苏轼书法浅析学习教案.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huìhuà),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游山西村】等用笔(yònꞬbǐ)之法:苏轼的书法于二王后独树一帜,别开生面。其字丰满肥润,跌宕多姿。笔墨寓意深刻,透露出深厚的文人学养。苏轼书法还表达了强烈、深刻而含蕴丰富的意境。在营造意境的同时又能将线条与文辞完美地结合起来。苏书追求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冲和淡远、自然(zìrán)萧散的风格,其书法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苏轼的美学(měixué)思想一:寓意深刻的笔墨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作于元丰五年(1802),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凄凉惆怅,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错综变化的线条,寓意深刻的笔墨,表现了作者(zuòzhě)复杂的内心世界。“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笔触干净利落、行间距离较宽,带来一种疏朗之感,几处有力的折笔和个别字对轴线的偏离,表面上似乎很平静,实质暗示作者内心的躁动;“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笔势逐渐展开,运笔速度随之加快,线条由谨严变细腻,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表情。“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行笔(xínɡbǐ)放慢,线条变为厚重,字体也稍稍变大。此句表露出对海棠的怜惜,隐隐寄托出自己的身世之感。由此第四、第五两行成为书作第一段的重心。从诗作来看,被泥水玷污的海棠恰好是描写的重笔。而书法作品的重笔和诗歌作品的重笔恰巧是一种暗合。相对于第一段诗中所表达出的一种节制感情,第二段诗中则表达出一种浓重的感情色彩。“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船,蒙蒙水云里”,用沉着的笔触、欹侧的结体,与作者动荡的心境相吻合;但是,险恶的境遇却不能使他发泄心中的全部抑郁。诗歌立即转入凄苦的哀怨:“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这几行字或促局、或开张,或拙涩顿挫,或奔放不羁,线条的律动伴随着时空节奏剧烈变动,使观者心境震荡,产生一种莫可名状的压抑感。“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每一点画都透露出不寻常的分量,字里行间仿佛注入了作者的全部悲哀。但凝重、厚实的线条则表达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包容一切的气度。这也许出自作者豁达的天性,对人生执著的信念,抑或是对君王“明鉴”隐约的幻想。正是这一切,才共同凑起《寒食诗帖》余音不尽的尾声……二:含蕴丰富的意境《黄州寒食诗帖》之所以在苏轼所有书法作品中卓然特立,数百年来不多叩动人们的心弦,是因为它表达了强烈、深刻而含蕴丰富的意境。书法作品要有意境,从作者的命意、精神状态,到构成作品的各种因素的融合,是不可缺少的前提。线条是书法艺术主要的形式手段,文辞是书法作品的题材内容,线条与文辞的完美结合才会构成美妙的意境。《黄州寒食诗帖》中,线条时间节奏、空间节奏的丰富变化使作品传达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激情,而是这种激情生发、推移的过程,作品中生发、推移的过程与人们的生活体验相契合,因而特别自然、真实,从而不知不觉把人们引向意境深处。这种层次丰富的意境反映在形式上有两个特点。其一,不可预计,变幻莫测。有不少书法作品,线条的排列和分割很有规律,速度、结构缺少变化,因而缺少层次和韵律的变化。《黄州寒食诗帖》则在用笔的速度、长短、线条的疏密、欹侧方面全无程式可言,如果离开感情的发展线索考察,简直找不到任何变化的依据。正如苏轼自己所言,如“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这一例作品当中,没有预想的感情进程,也没有预想的精彩构成形式,只有不可预计的感情抒发和不可预计的形式构成。其二,不可替代、风格独特。我们(wǒmen)试将苏轼所传墨迹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黄州寒食诗帖》与其它作品迥然不同。虽然此帖笔法、结体还保留着作者的某些习惯,但是出现了许多其它作品所没有的特点,古轴线的弯曲、字结构的欹侧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