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学习教案.ppt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46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论语为政篇学习教案.ppt

论语为政篇学习教案.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Rújiā)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2.1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注释(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zhěngshù)。(2)蔽:概括的意思。(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评析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lùnyǔ)》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2·3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注释(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yǐndǎo)”;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2)齐:整齐、约束。(3)免:避免、躲避。(4)耻:羞耻之心。(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评析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这里犯了空想家的错误,统治者要管理奴役百姓刑律在建国之初就必然存在,而孔子只是进行政治(zhèngzhì)改良,对政治(zhèngzhì)现实作出建议和开药方。他并不是以国家制度的肈建的身份对刑律表示歧视。【2·4】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sānshíérlì)(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wàijiè)事物所迷惑;五十岁知道有不能由人力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评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dàodéɡuīfàn),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2·5】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héwèi)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wéibèi)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wéibèi)礼。”樊迟说:“不要违背(wéibèi)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评析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qùshì),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2·5】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fùmǔ)唯其疾之忧(2)。”评析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jiěshì):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