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秋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1课时 不进位加法及不连续进位加法教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fu****级甜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1秋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1课时 不进位加法及不连续进位加法教案 新人教版.doc

2021秋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1课时不进位加法及不连续进位加法教案新人教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4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单元目标】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重点难点】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教学指导】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教学时,要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产生解决计算问题的欲望。教学时可以利用教材上的题材,也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设计情境。2.放手让学生探索,自己完成计算任务。要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运用迁移类推能力,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讨论,自己解决计算问题。【课时安排】建议分为6课时第1课时不进位加法及不连续进位加法………………………1课时第2课时连续进位加法及加法的验算…………………………1课时第3课时不退位减法及连续退位减法…………………………1课时第4课时中间或末尾为0的连续退位减法及减法的验算……1课时第5课时解决问题………………………………………………1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第1课时不进位加法及不连续进位加法【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内容。【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探究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2.会正确的计算不进位的三位数加三位数。3.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难点】1.会正确的计算不进位的三位数加三位数。2.会用竖式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教具准备】课件。【情景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生:喜欢。师:那谁来说一说你们都看过哪些动物?生:生随便说。师:看动物的时候你们感觉怎么样?生:非常高兴、非常开心……【进行新课】师:是的,我们大家都很喜欢动物,动物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今天,我们书中的一个小学也要组织三年级同学去看看我国动物的种类,参观博物馆。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图画,全班交流。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鸟类271种爬行类122种哺乳类31种1.师: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动物一共有多少种?271+122=()列竖式计算应该是怎样计算呢?(1)请同学们自己试试看,算一算(2)学生展示答案(3)师生共同评议(4)教师总结总结:三位数的加法应该从哪一位开始加起呢?如果满十应该怎样计算呢?2.第一个问题完成的非常好。那么我们现在完成第二个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呢?(1)怎样列式?271+31=()(2)列竖式怎样计算呢?(师生共同完成)(3)上面的题目同学们完成的很好,那么老师再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271+903=()总结:百位上满十加一在千位上。【课堂作业】完成教材上“做一做”。【课堂总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做万以内加法是应该:一、数位对齐;二、从个位加起。三、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加一。【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八第1、2、3题第1课时不进位加法及不连续进位加法本节课在教学例题时,教师没有像教材那样规定学生用惟一的竖式计算方法,而是让学生进行多种算法的研究,并有意充分展现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自我欣赏”时加强对比与反思,从而在这些算法的求同比较中获得对算理本质的认识——那就是把两个两位数进行分拆,再按相同计数单位相加,进而让学生体会到“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的道理。这些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此外,练习设计追求开放性,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充分发散思维;通过多层次的巩固练习,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作出积极的选择,使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潜能,进行有效的个性化学习,真正做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最后,教学过程的开放,带给学生宽松、安全和自由的探索氛围,使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投入整个学习过程。由于呈现学习材料留给学生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因此,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上,就显得非常有个性,不可预设的可能也就随之出现,学生差异成了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