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学习教案.ppt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49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药理学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学习教案.ppt

药理学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学习教案.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一、化学(huàxué)结构及分类二、氨基(ānjī)苷类抗生素的共性(二)抗菌作用机制1、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的多个过程(P409)起始:抑制起始复合物形成肽链延伸:与30s亚基结合,使A位扭曲(niǔqǔ),异常蛋白合成终止:抑制肽链释放,阻碍核糖体解离。2、吸附作用:胞浆膜通透性增加,重要物质外漏。(三)抗菌作用特点1、静止期杀菌药(较大范围内与浓度、持续时间呈正相关)注:1)与繁殖期杀菌药β-内酰胺类有协同作用。原因(yuányīn):繁殖期+静止期杀菌药β-内酰胺类抑制细胞壁合成,药物更容易进入菌体2)与β-内酰胺类不能混合于同一容器注射,易失效。我院经常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用于治疗重症感染。二者显示协同抗菌作用。但两种药物静脉给药时常可发生(fāshēng)配伍禁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可被β-内酰胺环反应灭活,所以不可将两类药物混合注射。另有研究发现,测定氨基糖苷类血药浓度时,血浆中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仍可灭活氨基糖苷类药物,使其浓度降低。基于上述发现,国外资料建议两类药物联用时,给药时间应间隔1小时以上,以保护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活性。(三)抗菌作用特点(tèdiǎn)2、需氧菌有效,厌氧菌无效3、PAE长,与浓度成正相关4、FEE:首次接触药物时,被迅速杀死。未被杀死的细菌多次接触后,杀菌作用下降。若一段时间未接触,敏感性可恢复。5、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增强(碱性药合用要慎重)。动物及临床试验均显示当革兰阴性菌暴露于氨基糖苷类时,在给药后2h发生显著的适应性耐药,6~16h耐药性最高,24h细菌(xìjūn)的敏感性部分恢复,40h左右完全恢复氨基糖苷类传统的给药方案,第二次及以后的药物通常以8~12h间隙给药,而在此时细菌(xìjūn)正好耐药性最大,氨基糖苷类的再次暴露,不仅起不到杀菌作用,还会使耐药性加强。对于大多数氨基糖苷类药物,只有将日剂量集中1次使用,才有可能达到较理想的Cmax/MIC;国内外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氨基糖苷类日剂量1次使用与传统方案相比,疗效不变或有所增加且某些耳、肾毒性显著减少。(四)耐药机制1、产生钝化(dùnhuà)酶:乙酰化酶、腺苷化酶、磷酸化酶。2、膜通透性改变3、靶位的修饰有单向交叉耐药(五)体内过程1、吸收:难口服(kǒufú)吸收,多用注射。2、分布:穿透力弱,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细胞内,脑脊液内少。肾组织亲和力高,肾皮质高浓度聚集内耳内外淋巴液有高浓度聚集3、代谢与排泄:不代谢,原形随尿排泄(六)临床(línchuánꞬ)应用七、不良反应/2、肾毒性表现:蛋白尿、管型尿、血尿、无尿、肾衰原因:与肾组织亲和力高,药物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聚集,致细胞肿胀、坏死预防:定期查肾功能,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给药剂量,有条件可监测血药浓度避免(bìmiǎn)合用有肾毒性的药物3、神经肌肉麻痹表现:心肌抑制、血压下降、肢体瘫痪、呼吸衰竭原因:药物与突触前膜钙结合部位结合,抑制神经末梢ACh释放抢救药物:心斯的明、钙剂对进行手术麻醉或术后恢复期的病人以及正在服用地西泮药物的病人,应慎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4、过敏(guòmǐn):防治措施同青霉素常用(chánꞬyònꞬ)药物1945年,弗莱明、弗洛里、钱恩三人分享诺贝尔医学奖,这是为了表彰他们发现了有史以来第一种对抗(duìkàng)细菌传染病的灵丹妙药——青霉素。但是青霉素对许多种病菌并不起作用,包括肺结核的病原体结核杆菌。肺结核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在进入20世纪之后,仍有大约1亿人死于肺结核,包括契诃夫、劳伦斯、鲁迅、奥威尔这些著名作家都因肺结核而过早去世。世界各国医生都曾经尝试过多种治疗肺结核的方法,但是没有一种真正有效,患上结核病就意味着被判了死刑。即使在科赫于1882年发现结核杆菌之后,这种情形也长期没有改观。青霉素的神奇疗效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能不能发现一种类似的抗生素有效地治疗肺结核?果然,在1945年的诺贝尔奖颁发几个月后,1946年2月22日,美国罗格斯大学教授赛尔曼•瓦克斯曼(SelmanA.Waksman)宣布其实验室发现了第二种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链霉素,对抗结核杆菌有特效,人类战胜结核病的新纪元自此开始。和青霉素不同的是,链霉素的发现绝非偶然,而是精心设计的、有系统的长期研究的结果。和青霉素相同的是,这个同样获得诺贝尔奖的发现,其发现权也充满了争议。瓦克斯曼是个土壤微生物学家,自大学时代起就对土壤中的放线菌感兴趣,1915年他还在罗格斯(Rutgers)大学上本科时与其同事发现了链霉菌——链霉素就是在后来从这种放线菌中分离出来的。人们长期以来就注意到结核杆菌在土壤中会被迅速杀死。193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