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关键词解读:党员主体地位.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键词解读:党员主体地位.docx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键词解读:党员主体地位.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键词解读:党员主体地位第一篇:党的十七大报告关键词解读:党员主体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关键词解读:党员主体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关键词解读:党员主体地位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作为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党建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创新。只有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才能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党内民主建设,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氛围,创造党内和谐的工作环境。一般认为,党员主体地位,是指党员是党的事业和建设的主体,党员应在党内生活和党的工作实践中居于重要地位,发挥积极作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从本质上讲就是尊重党员的意志和权利。党员主体地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党员积极参与党内活动,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在党的事务与决策中发挥主体作用,行使党员的民主权利。从党的领导者和决策者的角度来看,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就是要在党内生活和工作中充分体现党员的意志,尊重党员的民主权利,充分体现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使党的各项决策和政策都能充分代表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从党员的角度来看,尊重党员主体地位,需要广大党员具有明确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党内事务和活动,具备一定的参政议政的素质和能力,在认真履行党员各项义务的同时,积极行使党员的各项权利,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推动者和实践者。长期以来,重视和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一直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积极稳妥地推动党内民主建设,不断深化对党内民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积极探索发展党内民主的基本路线和途径。首先,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作为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并通过修改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一系列措施来落实和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其次,正式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对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等各项权利作了更加具体、规范的规定,对党员权利的保障措施作了进一步完善,对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保障党员权利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作了明确界定,使党员的主体地位有了制度保障。此后,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的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主体。而在今年6月25日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再一次强调指出,要继续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党中央进一步将尊重党员民主地位作为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这对于扎实稳妥地推动党内民主建设必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二篇:党的十七大报告关键词解读: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关键词解读: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关键词解读:社会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一样,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适时地将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完善作为科学发展的基本目标,不仅关系到我国的未来,也关系到百姓民生和社会稳定。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1、社会事业,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就业、医疗、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2、社会建设基本制度,指社会建设的一系列基本规则,包括城乡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工资和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3、社会公平与公正;4、社会秩序与规范;5、社会管理水平。当前,社会管理水平集中体现在如何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和优化社会资源上。十七大报告还明确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五有”表明,我们党高度重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第一,民生“五有”的社会建设目标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我们党要在新时期进一步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赖,建立稳固的执政基础,就必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感受群众的冷暖安危,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民生状况的快速和持续改善。第二,实现民生“五有”的社会建设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内容。实现民生“五有”是和谐社会目标的具体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只有做到民生“五有”,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公平正义。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实现民生“五有”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经历一个从低层次到高水平的逐步完善过程。第三,实现民生“五有”的社会建设目标,为各级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力观提供了可供检验的标尺。十七大报告从多方面系统阐述了民生问题,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目的就在于更好地让百姓从发展中受益。因此,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民生“五有”问题建设得如何,是检验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备正确“三观”的标尺。总之,在十七大报告中,党中央前所未有地强调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从教育、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