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来鹄《云》赏析云来鹄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赏读〗咏物诗在古代诗歌园林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好的咏物诗,不仅仅讲究绘形状物的逼真,更追求写意传情的深妙。单为咏物而描写,或单为寓理而议论,都势必造成“物”与“思”油水分离,寡淡无味。来鹄的《云》,是一首比较自然地将物象与情理融合于一处的好的咏物诗。这首绝句状物简洁,特点突出。起句写云之静态美,静中有动。“千形万象”写流云的姿态。“竟还空”三字,写出了观云者的心情:怎么这浮云一忽儿遮天蔽日,似豪雨将倾;一忽儿又消遁无迹,不见下雨呢?“竟”字,明写云之时而纠结、时而松散,反复无常,持续时间之久;暗表观云者待雨救苗之急迫。“还空”,点出了观云者心头的强烈失落感:盼望天降甘霖,可为何老天就是不遂人愿呢?承句写云的动态美,动中显静。这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写云的运行状态。“映水藏山”,写云时浓时淡、聚散开合的变化。“片复重”三字,照应“竞还空”一语,再次写出了观云者心理且喜且怒、载恼载欢的微妙变化。观云者凝望天边复又百折千叠的重云,心下想:“看这稠厚的乌云,这雨也该下了吧!”从“复重”二字,我们可捕捉到观云者眼见浓云复归而祈愿及时雨普降的殷殷渴盼之情。第三句转折一笔,自上而下,从天上云,写到田中禾,表现了农家人的如焚忧心。“无限”两字强调受旱面积之广,“欲尽”二字突出了庄稼受烈日曝晒之重。禾苗都要死光了,这雨依然不见一星半点,怎不叫人惶恐、焦灼!结句回返一笔,再次描写云的姿态,用拟人笔法,写云的悠然自在。“闲处”二字写出云的漫不经心的状态,“作奇峰”是用比喻的手法写云堆叠罗列,如峰如峦,森然而立,瑰奇万千;但是就不能“翻云覆作雨”,观云者悬着的心始终没能落下。这与上句的“枯欲尽”相对照,表达了观云者对云袖手旁观、不能体解人心之危急的抱怨、憎恨之情。全诗以观云者(其实就是“农夫”)的视角来体物抒怀,“夏云”物态特征捕捉准确,突出其变化;在瞬息变化的表象中,曲折地表达观者起起落落的心绪波澜,惟妙惟肖。来鹄是晚唐诗人,唐懿宗咸通年间举进士不第。他作文效法韩、柳,而善讽刺;作诗则诗思清丽,明畅易读。今存诗29首,颇多咏物诗。《云》是其咏物诗中之精品,诗人站在劳动者的立场来观察,写出了农家之忧烦疾苦,颇具“哀民生之多艰”的现实关切,这是本诗的“人民性”之所在。倘若从“云”的意象的社会隐喻角度看,这“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的逍遥自乐的云,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那些置黎民于水火而不顾,而只管自个享受快活的昏官庸吏的可鄙形象,从而我们可更深一层地看到诗人针砭现实的锋芒。赏析之二夏云形状奇特,变幻不常。“夏云多奇峰”,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但这首诗的作者似乎对悠闲作态的夏云颇为憎厌,这是因为作者的心境本来就并不悠闲,用意又另有所属的缘故。首句撇开夏云的各种具体形象,用“千形万象”四字一笔带过,紧接着下了“竟还空”这几个感情份量很重的词语。原来,诗人是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对他说来,夏云的千姿百态并没有实际意义,当然也就想不到要加以描写。对事物关心的角度不同,描写的方式也自然有别。这一句对夏云的描写尽管抽象,却完全符合诗人此时的感情。它写出一个过程: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竟还空”三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次句写“竟还空”后出现的情形。云彩虽变幻以至消失,但切盼甘霖者仍在寻觅它的踪影。它仿佛故意与人们捉迷藏:到处寻觅不见,蓦然低头,却发现它的倒影映入水中;猛然抬头,则又见它原来就隐藏在山后。又好象故意在你面前玩戏法:忽而轻云片片,忽而重重迭迭。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云的容与悠闲之状,怡然自得之情,写出了它的故作姿态。而经历过失望、体验过被作弄的滋味的诗人,面对弄姿自媚的云,究竟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第三句是全诗的背景,按自然顺序,似应放在首句。诗人把它安排在这里,一方面是使这首篇幅很狭的小诗也有悬念,有波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它在感情发展的关节点上出现,以便与第四句形成鲜明尖锐的对照,取得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第三句明显地蕴含着满腔的焦虑、怨愤,提得很高,出语很重,第四句放下去时却很轻,表面上几乎不带感情。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边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正是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人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