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2篇).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全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2篇).docx

全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2篇).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全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2篇)全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1民营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掌握全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今年上半年区工商联选择部分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走访,深入了解全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全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近年来,区工商联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企业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省、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全力促进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主体加速壮大。截止2020年6月底,全区民营经济个数发展到43352个,其中,民营企业6552个,个体工商户36800个。2020年上半年新增民营企业540个,增长10.4%,个体工商户1593个,增长9.0%,市场主体活跃度明显提高。2.创新要素逐步集聚。柔性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人;成功申报省级工程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各1个;通过以商招商,引进了德国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设备智造生产、上海易矩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等高端智能制造项目。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产业不断升级,65个技改项目纳入市“双千”工程,已有43个开工建设,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27.4%;全力化解民营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已为20家企业完成不动产权证办理,总面积30多万㎡,7家正在加快推进;而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6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7个百分点;此外受疫情影响,也迸发出许多新的发展机遇,“线上经济”在不断融合“线下经济”,共同创造出新经济增长点。4.产业集群态势明显。规划了智造产业园、翼云科创园、新能源汽车设备智造产业园、高端塑编产业园、豆制品产业园、新型建材产业园、大健康食品产业园的“一区七园”发展格局,搭建了项目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平台。其中,翼云科创园是全区首个工业地产项目,2月份启动建设,现已基本完成厂房建设,9月底前具备项目进驻条件。大健康食品产业园已获得市政府批复。二、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1.思想认识有待强化。一些民营企业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思想,缺乏拼搏奋进精神,创新意识不强,研发投入不足,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有待加强;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传递还不及时,企业知晓政策的渠道还不够多,政策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大,服务意识有待加强。2.帮扶力度有待加大。民营企业存在“三难两缺一高”现象,融资难、用工难、用地难,缺技术、缺人才、成本高;民营企业普遍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还不充分。3.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产业层次偏低,主导产业优势不突出,传统行业仍为工业主导;新兴产业偏少,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比较欠缺,“四新”产业刚刚起步;产业集群规模偏小、链条偏短,集聚度不高,竞争力不强,没有过百亿的产业,缺乏链主地位的龙头企业。大项目好项目比较匮乏。尤其是缺少前沿性、支撑性、带动性强的工业项目、实体项目,工业投资同期出现下滑,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4.企业管理有待规范。我区民营企业中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高、中级技能人员总量占从业人员的比例总体很低。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水平较差,没有现代管理意识,尤其是本土企业,相当一部分企业还是家庭式的经营管理模式,经营观念陈旧,管理方式粗放,没有长远规划,缺乏发展的眼光。三、对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1.应在观念更新,政策宣传上下功夫。一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正树立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区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抓好规划,创新思路。可采取政府主导,整合资源,全力支持特色产业真正做大做强。二是强化宣传。利用微博、微信、电视台等公众平台对民营经济政策进行宣传,建立上下统一的“政策超市”,打造统一的政策推送平台,把散落在政府各部门的相关政策要点梳理出来,进行及时整合、分类推送、集成推送,使民营企业吃透政策,增强政策获得感。2.应在加大帮扶,做大做强上下功夫。一是企业帮扶上,结合“部门帮包企业”等活动,经常走访企业,及时了解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可实行“一企一策”安排相关部门协调解决。二是资金支持上,引导金融机构推动金融产品和方式创新,针对民营企业定制信贷产品,尽量缩短流程,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逐步扩大应急转贷周转资金规模,实施政银企对接,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进企业产品升级,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3.应在人才培养,企业培训上下功夫。一是加大高校学生到企业实习的力度,帮助企业引进、培养和留住人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开展对企业家的培训。搭建“科企校企”对接平台,引导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