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世纪诗翁臧克家历史故事世纪诗翁臧克家历史故事2021-03-0301:00:02小编:admin今年10月8日是我国一代诗人臧克家诞辰100周年。臧老去年2月5日因病谢世,享年99岁,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世纪诗翁。2000年1月荣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2003年荣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日前,中国作协举办了“诗魂永恒——臧克家诞辰100周年诗会”,纪念这位中国杰出诗人。臧克家是我所喜欢的诗人。在淮北插队的艰苦岁月里,他的诗作给了我启迪,对我正确认识社会有很大的帮助。上世纪70年代末,我曾分析过臧老的作品,有些问题搞不清楚,我特意去信请教。在参加“两会”结束后,他即给我复信,满满两页。后来几经迁徙,许多珍贵的信件已不知去向,实为可惜。臧老书赠的条幅依旧挂在堂中,永作纪念。臧克家是从旧中国农村里成长起来的诗人,他与农民有着牢不可破的情谊。臧老身前嘱咐家人,在他身后把自己的一部分骨灰撒到儿时的“老哥哥”和“六机匠”的坟上,他要永远和幼年时的贫苦伙伴在一起。在臧老一生的诗作里,我们读不到消沉、凄凉、哀怨、颓废、厌世、绝望。这是由臧老的人格所决定的。臧克家在1933年出版的第一本诗集烙印里,用较大篇幅描写了乡村和农民,诗作健康厚实的思想内容和朴素严谨的艺术风格,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也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王统照称道:“‘臧克家的出现’真像在诗坛上掠过一道火光。”闻一多先生在烙印序言中指出:“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的意义。”朱自清也曾说过,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因此他博得了“农民诗人”的称号并终身以此为荣。心中装满春意1994年秋,我经恩师徐中玉先生介绍,去赵堂子胡同第一次采访他,那是一个典型的北京四合院,绿树、黄花、修竹,使得院内充满生机和活力。走进会客厅,已故书画家刘海粟斗大的“寿”字悬挂于堂中,四周分别挂着闻一多、郭沫若、王统照、叶圣陶、老舍、郑振铎、冰心等人的书法作品,让人大饱眼福、大开眼界。臧老非常热情,见我进去忙起身相迎。我向他讲述了在淮北农村读臧老作品的感受,还当着他的面,像小学生一样大声背诵起臧老的诗篇有的人,引得他敞怀大笑。他轻轻地拍着我的肩膀,非常高兴地连声说道:“好,好,背得好。”看得出诗翁为人宽厚,乐观豁达,与世无争,这也许正是他长寿的秘诀。臧老后来乔迁晨光街红霞公寓,地名和寓所名都很有诗意。原先住的赵堂子胡同那座精致的四合院因马路拓宽而动迁。2003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我再一次拜访臧老。捧着花篮,我轻轻地叩开了臧老新居的大门,98岁高龄的臧老虽然躺在床上,但气色不错,红润的脸庞带着微笑,他依旧热情乐观,依旧谈锋颇健。我无法想象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思维是如此活跃。他告诉我,他比巴老小10个月,文坛排老二。他还详细地询问巴老的健康状况。他让夫人郑曼拿来我送他的那本散文集岁月留香,问起好友徐中玉的近况,因这本书的序言是徐中玉撰写的。我对臧老说你跨过百岁大关没问题。臧老十分自信地说:“不,我能活到120岁,我无大病,饮食起居都正常。”说话时声音颇有底气,慈祥的眼睛看着我,真切坦诚,话语间从被窝里伸出右手用力地握住我的手,霎时他的温暖和力量传遍了我的全身。臧老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让我感动不已。指着南窗外,臧老执意让我去看看。窗外是一座花园,松柏挺拔,小径旁的冬青树依然绿意盎然,北方隆冬的那种萧杀悲凉的景色似乎还很遥远。臧老说他每天早上都到花园走走,甩甩膀子,练练身体。我理解他的用意了,臧老胸中装着浓浓的春意。没想到这么一个乐观慈善的老人一年后走了。至今他在我的心目中还是那么精神矍铄,那么神采奕奕,定格在我记忆中的永远是开怀大笑的臧老。臧克家早在1945年重庆谈判时就同毛主席见过面,并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毛主席,你是一颗大星的诗。解放后,毛主席又亲邀他去勤政殿谈诗,以后同臧老又有数次书信往来。臧老曾对我说起他与毛主席谈诗的往事。毛主席在臧老心中永远是一位可亲可近的诗友,他为自己能成为毛主席诗稿的先睹者而感到十分荣幸。毛主席不耻下问,臧老也敢放胆修改毛主席的诗句。他当诗刊主编时,经常写信向毛主席索稿。“文革”后,人们对毛主席的功过有不同的看法,有人问臧老如何看待此事。臧老认为别人有批评毛主席缺点的自由,我也有不想说的权利。毛主席对我有知遇之恩,这是不能忘怀的。做人要有一点原则,应有自己的主见,不能随风飘摇,人云亦云。著名学者季羡林称臧老表里如一,内外通明,从臧老的口中不会有半句假话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