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几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七年级地理难于八年级,其中最难的就在开篇的地球与地球仪,因为没有建立起空间观念要想学好这章几乎是不能的。为此,在参照以往的教学经历基础上,今年我采取另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效果较好,现简介如下:一、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地球仪一个、饱满球形的橘子一个、笔直的铁丝一根,蓝颜色水笔、黑颜色水笔、涂改液学生准备饱满球形的橘子一个、笔直铁丝一根、蓝颜色水笔、黑颜色水笔、涂改液二、教学活动1、复习回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2、过渡引入:为研究巨大的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比例缩小制成地球仪,它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我们要认真把握。3、出示地球仪:走下讲台,巡回走动,引导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大胆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简要介绍地轴、南极、北极、经线、纬线等。4、拿出先前准备的器具,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引导学生动手自制地球仪:A取出橘子,在底部、顶部正中间插上铁丝当做地轴;B在顶部正中标注一个小小的“北”字表示北极,在底部部正中标注一个小小的“南”字表示南极;C在橘子腰间最宽大部位用蓝颜色水笔画一个大圆圈,以这个大圈为中心,分别向上、向下各画两条间距一样的、与大圆圈平行的圆圈(大致在纬度30度与60度两处,)D连接北极与南极用黑水笔轻轻地画处若干条平滑的线。(最好平均分布,大致为0度处,东经45度、90度、135度处,西经45度、90度、135度处,180度处,便于后一步程序的操作)5、布置学生自学完成教材P12的活动题,旨在学生动眼、动脑、动手的基础上对经纬线的理解更加直观,为总结经纬线的特征作铺垫,从而顺利地知道什么是经线、纬线,它们的形状、长度、方向如何。6、在自制地球仪上绘制经纬网:(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引导学生跟着绘制)A找出已绘制蓝颜色的大圆圈(学生已知这是纬线了),进一步用蓝颜色加粗,告诉学生这是0度纬线,也叫赤道,后两条依次是30度、60度纬线,最高的为极点,90度(用蓝颜色笔标注数字在线上)。进一步提醒学生0度纬线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所以30度、60度、90度在赤道以北分别叫做北纬30度、北纬60度、北纬90度(北极),在赤道以南分别叫做南纬30度、南纬60度、南纬90度(南极)。通过该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就明白了划分南北半球的界限,纬线的分布特点和纬度的变化规律等。B找出已绘制的连接南北两极用黑颜色勾画出的一个半圆(学生已知是经线了),进一步用黑颜色加粗,标上0度标志,告诉学生这是经线的起点,也叫本初子午线;在其180度数的之处标上一根加粗的红色的半圆,与0度经线构成一根完整的圆圈,标注180度,告诉学生这是180经线。以0度经线为中心,向右平均处依次标注45度、90度、135度数值,而后向左平均处依次标注45度、90度、135度数值,告知学生这些数值一样,但表示的意义却不一样,0度向右逐渐增大到180度是东经度范围,0度向左逐渐增大到180度是西经度范围。为进一步形象化,教师引导学生张开双臂,以身体为中心,两手从肩部向两边伸展的方向就是东西经度数值增加的方向。C、绘制经线时,特别要注意20°W经线、160°E经线,因为这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引导学生在已学的基础上找出并用白颜色(为醒目与区别,可用涂改液)绘出西经20度、东经160度的两个半圆,设问:这两个半圆把地球一分为二,哪边为东半球,哪边为西半球?为什么不像南北半球那样0度为分界标志?此举在于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限,经线的分布特点和经度的变化规律等。从而直观地解决20°W—160°E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0°经线(本初子午线)、180°经线所在半球等复杂而琐碎的问题。7、设问:地球仪上就这么几条经线与纬线吗?告知学生其实为了便于人们研究地球,经线纬线有无数条,为什么呢?预知结果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为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教学反思地球、地球仪这章对于刚进初中的学生来说,是机遇,更是个挑战,没有想象力、空间感要学好这章是不可能的。如果认识不到这点,注定教学失败就开始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这章没学好除地理基础不牢靠外,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都消失殆尽!所以如果我们还是一味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拿着地球仪俯视众生口若悬河说得地动山摇,那么学生必定是两眼茫茫收获甚微。所以,每每授课前我们都要思考:如何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这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工作的目标。本课坚决贯彻执行的教学理念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始自终都是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的各种活动完成了学习的任务,逐步建立空间概念,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还获得了快乐和对地理学习无比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