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校本研究反思本学期的第11周,我校语文科组按计划举行了课文朗读抽查比赛。此次比赛,只是围绕我们的校本课题--《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而开展的学期单项研究活动。我们利用从周二到周五的早读课时间,抽查了1-6年级12个教学班的课文朗读情况。本次比赛,既是对课题研究的推进,又是对研究和语文老师朗读教学的一次大检阅。比赛结束后,我们欣喜地发现,各班集体朗读时,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了,不但没有以前的面无表情的唱读,而且能依据文章的感情基调去读书,"有感情地朗读"这种高要求基本达到了。看来,语文老师都在朗读教学上下了一定的工夫。其实,获奖班级和未获奖班级的集体朗读得分差距不大,胜负很大程度取决于个人(抽号数决定)朗读的分值(只占总分的10℅)。这也提醒语文老师,一定要抓好班级中每一??学生的读书。很可惜,由于时间关系,个人读每班只抽取了一个代表。在以后的朗读抽查中,我们会尝试把重点放在个体读书之上。小结本次课文朗读抽查比赛后,我不由得想到了我们语文科组的校本研究课题:《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研究与实践》。我们两年前定下该课题的最主要的理论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它还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把"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在阅读目标的第一条,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还基于当时存在的一种堪忧状况: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周边居住环境较为复杂。大部分学生的家长都是土生土长的村中居民,他们基本上不说普通话,有的甚至不会说普通话。以至于有家长来学校开家长会时提出要老师使用广州话。学生由于受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大都习惯说本地方言,这些原因造成学生不但普通话口头语言表达差,很多同学在朗读课文时也普遍存在字音不准、唱读、面无表情等情况。上述情况不但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而且成为制约我校语文教学水平提高的瓶颈。因此,改变我校学生在学习中爱讲方言的习惯,提高他们的普通话语言水平,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我校进行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课题研究,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可以说,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们自2004年9月开始,按计划进行了许多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如:查阅??献,组建研究小组,撰写研究方案(得到过魏春峰老师的指导);请专家(王亚芸老师)培训课题研究教师;完成了对全校同学的朗读水平状况分析(研究对象前测);制定了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详细资料请参看我博客上的课题研究方案)。但是,由于人事改革和其它原因,2005年的上学期,全校只有6位语文老师在岗(之前有13位),人人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和班主任工作。本学期才上升为8人(其中含一名行政和刚聘请的一位代课老师)。语文教师数量的锐减无疑羁绊了我们前进的脚步,研究似乎也停滞不前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在尽力而为。比如这次如期举行的课文朗读抽查比赛。在校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做了许多艰辛的工作;我们有过彷徨、困惑,也积累、总结了一些经验;我们愿意把资料毫无保留地拿出来,不知能否给想开展朗读???学研究的同行带来一点借鉴和参考;我们更愿意把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摆出来,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目前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和困难是:一、由于之前老师们(包括我自己)没有搞过课题研究,科研素养底子薄。在失去专家的引领后,我们迷失了实践的方向。二、研究面铺得太大(本来我是主张搞对比班的,但是领导要求全校铺开),一旦缺乏时间和师资力量的保障,参与科研的老师的热情和动力就被繁琐的教务磨砺殆尽。课题研究刚开始时,学校请过市教研员魏春峰老师作指导。他让我们在组织各种竞赛,促进朗读教学的同时(我们都坚持开展了),努力构建朗读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我发现朗读障碍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朗读水平的课外延伸和课外朗读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按照他的指导意见,在前年的科组教研活动中,我们也讨论过"突???朗读教学"的课堂模式,一些老师还尝试上了此类公开课。之后,就是上面提到的人员锐减原因,大家被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得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研究了。学校仿佛很体谅老师,不再邀请专家到校,研究也搁置起来了。科组教研活动亦只按教研室和学校的安排,解决诸如"提高学困生学业成绩"等热点问题。而且,很可惜的是,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虽然还在有意识地摸索朗读教学,却没有注意资料的积累和经验文字的形成。回过头来看,我们的课题研究目前虽然步履沉重,甚至是止步不前了。但它的开展的确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除此之外,它还带来了不少"副产品":大概只有半年时间,师生的语言面貌就焕然一新,普通话成了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