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幕芭蕾舞剧赏析.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0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四幕芭蕾舞剧赏析.doc

四幕芭蕾舞剧赏析.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四幕芭蕾舞剧赏析《祝福》2012-9-914:15|发布者:HYPERLINK"http://home.chinadance.cn/space-uid-145341.html"青藤|查看:817|评论:0摘要:《祝福》四幕芭蕾舞剧(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编剧:蒋祖慧、刘廷禹、陈敏凡、蒋维豪编导:蒋祖慧作曲:刘廷禹舞美:郑越洋首演:1981年6月27日主演:郁蕾娣、...《祝福》四幕HYPERLINK"http://v.chinadance.cn/html/ballet/index.html"\t"_blank"芭蕾舞剧(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编剧:蒋祖慧、刘廷禹、陈敏凡、蒋维豪编导:蒋祖慧作曲:刘廷禹舞美:郑越洋首演:1981年6月27日主演:郁蕾娣、武兆宁团体:中央芭蕾舞团舞剧《祝福》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而诞生在芭蕾舞台之时,穿足尖鞋的祥林嫂便袅袅婷婷地走到人们眼前。她虽然不大像鲁迅笔下苍老垂危龋龋独行的老抠,但无可争议的是从一部中国文学名著翩然而出的主人公,有着中国人塑造自己时那份天性,那种老祖宗传下来的思维定式、情感脉络以及表达方式。芭蕾舞中的祥林嫂尽管挺洋气,然而在洋人眼里她却十分的“中国”。因此,她曾频频亮相于亚、非、欧、美各大洲的剧场,也获得了自己同胞的认可。特别是其第二幕在全剧已久不上演的情况下,延伸并取代了全剧的生命。《祝福》是20世纪80年代(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僵化并自我禁锢的时代刚结束)首先在中国推出的心理描写的一部舞剧。它承续了国际上这一创作趋势,在第二幕的重点舞段—祥林嫂与贺老六的双人舞及各自独舞中,以中国式的情感递进,很细腻很精心地演绎了一段人物性格、理念和情感碰撞的过程:被绑缚着前来成婚的寡妇祥林嫂,誓不二嫁地头触桌角以自栽,使得贺老六顿陷尴尬境地—用积攒多年的血汗钱“娶”来的媳妇,竟是一个为暴力胁迫且性情刚烈的弱女子,于是她的去留便成为摆在贺老六面前的十分艰难的选择。以他的善良是不愿也不能强使祥林嫂留下来;而从他的苦境与同病相怜的感情出发,他又多么盼望和需要她留下来。同样,苏醒过来的祥林嫂也面临一次人生选择,要么遵从理法观念(这已形成她身上根深蒂固的自觉)宁死不改嫁,要么服从内心的渴求,与一个敦厚善良、对自己体贴理解的男人相依为命。何去何从在二人心中似沸水翻腾,并以HYPERLINK"http://www.chinadance.cn/"\t"_blank"舞蹈的形体韵律表达出来。舞台上人物一来一往,都是循“抉择”而展开的,那便是作者描画的人物之心理轨迹。心理描写在舞剧发展中呈现重要一页,是近几十年编舞家的执意探索。《祝福》的特色之一便是中国式的表达,即用情感递进、层层剥笋地展示心理变化,如有一条潜线浓浓淡淡、淡淡浓浓地勾画下来,使我们看到,体贴、同情、谅解对方在男女主人公情理转折中发生着巨大用,这是中国的道德观合着东方的含蓄在舞台上泛起一道雅辉,最终解决了两主人公的难题。无独有偶,同一时期中国的芭蕾创作,尽管选材、风格、体式、手法有异,但注重心理描写的趋向却不约而同地一致,这一点颇耐人寻味。什么时代就产生什么样的文艺作品,产生《祝福》的时代,也即《林黛玉》、《魂》、《雷雨》、《家》等舞剧相继问世的时代,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整个社会有如噩梦初醒,沉入了深刻的反思。对十年浩劫有切肤之痛的文艺家们,反思之深人和广泛,对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以特殊的敏感和表达方式,以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催动创作才情不可遏制地喷涌而出,发散着“文化荒漠”时期的沉重积累,其中也包含对题材、、内容、体式、方法、技巧等各方面的全新认识。在舞剧创作领域,一个深刻的变化即是对所谓“样板戏经验”的反叛。《祝福》及其同时代作品的诞生,把舞剧创作触角延伸到了生活更深层的角落。从人出发而不是从政治概念出发,刻画人的共同本质,是这些舞剧所表达的新的舞剧观。然而,就艺术家本身而言,良知和本能的觉醒或许早已萌生内里,只是压抑着未敢表露而已。因此,真正的解释应该是,他们的灵感激发既是对时代呼唤的回应,也是其内省启悟使然。《祝福》编导就谈到过,她的创作动机直接来源于苦痛的经历。在“干校”的漫长日子里,她反复思索,痛感“盲从”这种现代愚昧对人的精神摧残,不亚于旧礼教对祥林嫂的迫害。当人失去自我思考和判断,就等于鲜活的生命被扼杀了。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她看见了自己及同代人的影子,有种使命感迫切要求将之诉诸舞台。这是深层的悲哀,也是深层的觉醒。《祝福》酝酿构思的过程,就是用当代目光与心灵对一个旧故事的过滤。“文革”使作者获得一项副产品—多了一层批判的心性,再不像她参加创作《红色娘子军》时那样,充满单纯的理想主义与超然的浪漫主义了。总括而言,20世纪80年代初一批心理结构的舞剧的出现,对中国芭蕾发展的价值是不容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