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文言文.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初二文言文.doc

初二文言文.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八上1﹑《桃花源记》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意思是什么?答﹕借代的修辞法;意思是老人和小孩都悠闲自在,并自得其乐。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园中什么样的心里?答﹕不愿与为人交往,怕外人来打扰平静的生活。3.“此中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答﹕叹惋桃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桃源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4.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令人信服,而后又说“寻向所致却不复得路”则使人觉得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以此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托思想的圣地,故可遇而不可求。5.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答﹕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平等的社会的向往,是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这是难能可贵的,但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2﹑《陋室铭,爱莲说》1.“陋室铭”从文题中应该讲居室如何简陋,读完全文,你是否觉得文题不对?答﹕不是,作者写的是“陋室”环境幽雅,景色优美,而且作者引古贤之名室应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隐含陋室主人以“君子”自居。如果“惟吾德馨”,当然是陋室不陋了。作者跳出对陋室本身的描写;笔墨直接引向居室主人,借此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志趣。2.陋室铭哪些地方运用了类比?有何作用?答﹕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惟吾德馨”结尾“南阳??子云亭”度采用了类比。突出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用菊作正衬,用牡丹做反衬,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图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的表现了主题。4.《爱莲说》疑问写了莲花的生长环境,其用意是什么?答:突出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从而表明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3.《核舟记》1.写核舟的正面是如何安排说明顺序的?这样安排有何好处?答:写舟的正面是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这样写的好处是: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核舟的主体部分,船舱是背景部分;先写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气氛。最后写船尾那两个舟子显然用来烘托船头三位游者的,这样显得主次分明。2.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在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答﹕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4.《大道之行也》1.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的是什么?“答:“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同”指理想社会。2.如何评价孔子的“大同”理想?答:孔子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崇高目标,但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是不可能实现的。3.“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答﹕“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的再现大同社会的风貌。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老人和孩子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5.《三峡》1.写夏水一段里先说至于“夏水襄邻,沿溯阻绝”,接着又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是否自相矛盾?答﹕首句是概述夏季江水的凶险,在通常情况下,船只一旦起航,便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作者正是通过一般和特殊这两种情况对比性叙述,表现夏日长江水势之大,流速之急。2.文章主要描写景物,结尾为什么又引用渔歌呢?答:侧面描写进一步突出三峡的山高岭连狭窄水长的特点。烘托渲染了秋景的萧瑟、凄凉的气氛。3作者描写三峡,主要写了哪些自然景观?它们各有什么特色?答﹕写了山的高峻水的凶险素湍绿谭的美丽和林寒猿鸣的凄凉。6.《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1.《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有哪四美?答﹕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2.《答谢中书书》写景采用了什么方法?其作用是什么?答﹕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作者强烈的热爱之情。3.《记承天寺夜游》中“如积水空明??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什么?“藻荇”指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描写的对象是庭院,“藻荇”是指竹柏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4.结合全文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字的含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闲”字是本文的字眼和线索,正因为“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到瑰丽的月景。“入夜”即“解衣欲睡”一闲,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二闲,看月色想象三闲,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