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MERGEFORMAT-3-PAGE\*MERGEFORMAT-1-2019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教材分析学校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珍珠湖小学课题老房子教师姓名张炎夏学科(版本)沪教2011课标版章节第4课课时第1课时年级四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房子是人们生活、工作的场所,是人类社会文明、艺术审美与技术工艺的综合体现。当今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大规模城市化进程的普遍推进,被岁月遗留下的老房子在辉煌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如今已日渐衰落。然而,如果用历史文化和审美的眼光去审视这些老房子,会发现许多可贵的东西,成为构筑地域文化品位与艺术风格的坚实基础。我国是个多民族、多元化的国家,不同地域环境、时代文化、民族风俗,造就了形式、材料纷繁多样的建筑,体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悟美术的独特价值。”苏州古典建筑,以其内涵的说服力、形式的吸引力、历史的影响力和未来的延续力,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无论是官衙贾第,还是乡野民居,设计建造皆一丝不苟,独运匠心。家乡这一独特的优势,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对家乡的特殊情感,促使他们更乐于发掘这些古老建筑背后的乐趣。为了增强创作的表现力,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表现技能。设计本课教学时,将第2课时的目标确定为:用多种方法表现生活中的老房子。本课作为第1课时新授课,在引导学生关注老房子的同时,让学生初步理解“透视现象”知识,为得心应手地表现老房子做好美术知识储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绘画中的透视知识,认识老房子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美感;在写生时能够运用透视知识,用线条刻画老房子,增强画面表现力。过程与方法:课前调查搜集生活中老房子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等资料;创设向客人老师介绍学校和家乡环境的教学情境,深入理解传统建筑的艺术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主动有效地自学,形成关注身边艺术的习惯;感受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理解东方古典建筑的含蓄精巧之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三、学情分析1.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家乡苏州的老房子为了适应江南的气候特点,布局多穿堂、天井、院落,形成“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古城风貌。学生从小在苏州长大,比较熟悉身边老房子的历史和故事,对其艺术魅力有较为直观的感受。2.具备一定的写生基础四年级学生具有对人物、静物进行写生的经验。他们的观察能力逐步增强,善于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现所见所感,也学习了一些对素材进行整理和分析的方法。但是缺乏对近大远小、视平线、消失点等透视知识的系统学习。3.缺少景物写生的能力学生在以往的实践过程中,景物写生的机会较少,容易在透视、构图等方面出现问题,影响画面表现力。透视知识在各个学段的美术学习中,都是知识难点。通过课前调查发现,能够运用透视原理写生的学生非常少。4.缺乏景物写生的兴趣由于表现建筑的难度较大,畏难情绪和尝试失败后的挫败感等因素都会打击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愉悦性是吸引孩子积极参与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本课导入部分设置情境,以学生非常喜欢的我校卡通形象大使——“珍珠娃”带领参观校园导入课题,过渡到与“珍珠娃”一同介绍苏州,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新课学习中。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欣赏生活中的老房子,感悟苏州园林、水乡古镇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色,表现老房子的艺术美。教学难点:运用透视画法增强作品的表现力。重难点分析:《老房子》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家乡苏州独特的园林建筑和江南水乡民居,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与一般“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课程不同的是,本课尤为注重人文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老房子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和浓厚艺术气息。实现这一要求的基础,是学生能够形象地表现老房子。学生在以往的实践过程中,景物写生的机会较少,容易在透视、构图等方面出现问题,影响画面表现力。解决措施: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课运用了大量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服务。1.课前,在“移动智慧课堂”布置学生查阅“透视现象”“苏州园林”“水乡古镇”的知识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上传到云课堂平台,同伴间互相交流探讨。2.课堂中,学生汇报查阅的资料,在互动电视上与其他同学就“透视现象”的知识点展开讨论;每位学生在移动终端,尝试用“透视法”描绘景物的主要结构线,掌握表现建筑的方法步骤。3.课后,学生利用假期走访苏州古建筑,将实地写生的作品和搜集老房子的故事,上传到智慧课堂平台和班级学习群,交流学习。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学生在强大的多媒体技术支持下,实现了实地走访、采风写生、资料汇编等等传统课堂无法实施的教学环节,提高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