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金币:12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新农村建设.doc

新农村建设.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2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依据271历史依据古代中国:和为贵、爱无差、大同思想近代西方:社会建设与管理社会主义者:法国傅立叶《全世界和谐》(1803年)指出当时的资本主义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德国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1842年)称社会主义社会是和谐与自由的社会;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1848年)提出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依据271现实依据全面小康:当前问题,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诚信,治安,等等。国际形势:风险挑战,不确定因素,等等。执政地位: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275民主法治——自由(Freedom)公平正义——平等(Equality)诚信友爱——博爱(Fraternity)充满活力——发展(Development)安定有序——稳定(Stabilization)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Harmony)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治国理想、方略、机制和结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有机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辅相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278理论意义(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社会、自然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践意义“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之一部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小康社会的内容及前景: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实现、维护、发展外部挑战: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282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学有所教)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劳有所得)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两个比重”——居民收入/国民收入、劳动报酬/初次分配)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病有所医)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矛盾、组织、生产、治安)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各级党组织要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的实际出发,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处理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重大关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各级党组织要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的实际出发,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处理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重大关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各级党组织要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的实际出发,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处理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重大关系。三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两根支柱。当前群众对行业垄断、城乡差别、干部特权、收入差距拉大等现象十分不满。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既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体制,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又要通过宏观调控,在二次分配中维护社会公平;既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各个地方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财政、信贷、就业、扶贫开发、法律援助等手段,逐步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义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三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两根支柱。当前群众对行业垄断、城乡差别、干部特权、收入差距拉大等现象十分不满。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既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体制,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又要通过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