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长沙市博物馆导游词长沙市博物馆导游词(精选5篇)长沙市博物馆导游词篇1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长沙市博物馆参观“长沙三国吴简暨历年出土文物精品展”。现在参观的是第一展厅。这里采用了全景式的方式,复原出吴简考古发掘的现场。1996年7月至13月,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在市中心五一广场东南侧“平和堂商厦”的建筑工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出战国至明清时期古井61口,出土铜、铁、竹、木、陶等各类文物达3000余件(套)。特别令人震惊的是,在编号为22号的古井中发理了大量写着文字的简牍,经确认为距今1720xx年前的三国时期孙吴的遗物。这批文物,对相对匮乏的三国文献史料,将作出全面而精确的补充。我国曾有过四次最重要的古代文字的发现:殷墟甲骨文,西北地区屯戍简牍,敦煌石室文书,清宫内阁档案。长沙三国吴简完全有资格与这四次发现相提并论,也将形成某一学科的分支,成为国际学术界相关学者的研究课题。请大家看第22号古井的剖面复原。22号井发现时,井口上部已在施工时被破坏。这是—口不规则的圆形竖井,底部略呈袋状。井口南北长3.5米,东西长3.1米;现存井深5.6米,井口覆盖着纯净的红褐色泥土,下深1.5米处发现简牍层。简牍层中间厚,四周薄,呈坡状堆积,边缘厚20厘米,中间厚50厘米。绑扎简牍的绳索已腐朽,但可看出它们当时是成捆放入的,初步统计共有10万余片。简牍层下为灰褐土层,厚约3.1米,其中夹杂着大量的竹木屑、草屑、树叶、碎砖瓦、陶瓷器等。井底(即井深5.12米处)套有一个小井,小井有一近方形的木构井圈,井圈四角各钉一根木桩,桩外各镶两块木板为井壁。井圈长93厘米,高58厘米。这个小井的作用,大概是为了将仓井四周的地下水集中到这里,然后用水罐等器具提出去倒掉,以保持仓井的干燥。这是发掘时拍摄的现场照片。从22号井的结构和遗物来分析,它是一个古代的仓井,其作用是用来储藏食物。长沙气候湿热多雨,食物容易腐败变质,深达10多米的井下环境相当于一个现代的冰箱。考古发现证实,从商代开始,人们就使用这种储藏方式。也许大家会问,10万余片的吴简为何埋藏于井中呢?这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孙吴所处的三国时代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突发性的动乱使这批简牍被匆忙埋藏在这里。另外一种看法认为,这批简牍大多是档案文书、契约合同,将它们埋在井中可能是当时处理档案的一种方式。请再来看这张照片。这是第22号井发掘现场的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见简牍浸泡在泥水中。这次发掘出来的简牍,为什么能经过1700余年至今还保存完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沙市的地下水位高,简牍长期浸泡在水中,加之埋藏较深,密封情况好,隔氧隔菌,所以保存了1700余年仍完好如初。接下来,请大家参观第二个展厅。这是一张对坐着的陶俑照片,是20世纪50年代在长沙金盆岭一座西晋墓中出土的陶俑。照片上左边的一人手持宽厚的木牍,口中念念有词;而右边的一人则一手持笔,一手持牍,正在书写文字。这件陶俑生动形象地将古人书写简牍的情景再现在大家眼前。再来看看这一组照片。这是一支毛笔,1954年在长沙在家公山一座战国墓中出土,笔杆长而小,容易折断;旁边有一个套笔的竹管,在收藏保管时对笔有保护作用。这是一个砚台,旁边放置的小碎块是墨块。这儿还有一把铜削刀,为书写者削制简牍以便修改书写错误的工具。这是1975年在湖北楚国故都纪南城168号墓发现的一套书写工具的照片,另外还有无字的木牍6片。这也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完整、最典型的一套汉代文具。我们的古人计算简牍数量的单位不是“片”,而是“斤”。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批阅奏章竹简,一天要看120斤(秦制1斤约合今天的半市斤),不看完就不休息。下面请看,这是本世纪以来全国出土的简牍情况一览表。其中红色字一栏为本次长沙发掘简牍的数量,超过了历年来全国各地出土简牍数量的总和,所以称之为“惊世发现”,“本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众所周知,由于战乱的原因,三国时代的文献史传之后世的很少。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总共才100余万字。历年来全国考古发掘的三国简牍也十分罕见,仅在安徽、江西、湖北出土几十片。而长沙今天一次出土总数达10万片的三国吴简,以每片20字计算,总字数可达300多万字。这些文字资料大大超过了《三国志》字数的总和,为我们研究孙吴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简册制度、职官沿革、历史地理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大大填补了史籍之缺。长沙吴简的发现必将影响到中国历史研究的诸多方面,重新审核过去已有的定论。再来看这一张地图。长沙考古工作者通过围绕五一广场区域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初步确定了近3020xx年来长沙古城的区域位置。它北至老照壁,南至坡子街,东至蔡锷路,西至下河街、藩城堤,呈长方形状,中心区域为今天的五一广场。可以说,近3020xx年来长沙城市的中心基本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