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贵州大学·艺术版2005年第四期第19卷(总第46期)Vol.46No.4Dec.2005古筝繁盛背景考察陈音(贵州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贵阳550003)摘要:古筝繁盛的原因首先在于其具有创造美的潜质和不断发展的空间;其次是具备了优美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使之成为太平盛世朝野人士喜爱的乐器;再次是音乐的教育作用显示了古筝的社会价值;第四是人类爱美的普同性与筝的教育功能,使之在民族乐器中成为全面提高青少儿素质教育的首选之器。关键词:古筝;创新;发展;完善;繁盛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05)04-0025-04自古以来,把弹奏古筝作为高雅圣洁的象征,筝的形制与特点,古籍中多有记载。《说文解字》作为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曰:“筝,五弦,筑身也。”战国时期,北宋陈在方式,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这《乐书》里描述:“筑之为器,大抵类筝,其颈细,其个被称为“仁智之器”的古老民族乐器,在中国这肩圆。”早期的“筑”为竹制,棒状,细颈,五弦乐。样一个历史久远、文化底蕴丰厚的多民族大国里,宋代丁度在《集韵》里说:“筝,古以竹为之。”宋代能在无以数计的民族乐器中,经历历史淘金般的徐铉校刊的《说文解字》则说:“筝,鼓弦,竹身乐选择发出熠熠光彩,并从一种作为自娱自乐的工出。从竹争声。”文中的“竹”,表示了古筝的材具逐步跻身于具有教化、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等作质。古筝后来在材质和筝弦上的改变,东汉许慎用的高品位音乐文化行业,的确是一件非同寻常和清代训诂家朱骏声分别在《说文解字》和《说文之事。近十余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的稳定,经济、通训定声》中也有具体说明。许慎说:“蒙恬改为文化建设的腾飞,各地政府对弘扬民族文化、繁荣十二弦,变形为瑟,易竹以木。”朱骏声曰:“古筝古筝艺术的重视,使古筝艺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五弦,施于竹,如筑。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趋势,出现了一个爱筝、学筝的热潮。时至今日,易以木。唐以后为十三弦。”以上说法古籍中载全国习筝者已达百万之多,其繁盛景象超过历史述尚多,在此无需一一列举。古筝由于原来的上任何一个时期。溯其原因,具有多种因素。在“筑身”与“五弦”的可不确定性,有了改变成“木此,笔者仅从以下四个主要方面加以论述。身”、改变其形体、增设琴弦,扩大音域的空间。第一:创造美的潜质和不断发展的空间。后来在材质上已从原先的竹制改变为木制,琴弦一件乐器的存在和繁荣,必须具备两个基本也从五弦增设到十三弦。木质与弦的组合,决定条件:一是具有创造美的潜质,二是具有不断发展了古筝音色的柔美,使之具备了作为优秀乐器发的空间。古筝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经久不衰,并几展价质的基础。琴体的形制,按晋代傅玄的描述:度风靡神州大地,首先在于它具备了以上两个条“上园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十二。”件,并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中发展和完善自己。如此构造,决定了古筝发音的宏亮、圆润。琴弦的其次是演奏技艺的高度发展和筝曲创作的繁荣,增设,乐器的音域得到了拓宽,使之表现力更加丰使之内涵更加丰满,表现力更加丰富。这是古筝富。材质的改变和琴弦的增加可以说是古筝体质得以广为流传,不断延袭、发展,乃至繁盛的物质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隋唐时代是古筝制艺高度基础。发展的时期,不仅有了十二弦、十三弦筝,而且还古筝起源于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故也称秦出现了轧筝、云和筝等不同形制的筝。清代到近筝。早期的古筝,为五弦,筝体为竹制,形式如代,古筝不仅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形制与制艺上,“筑”。“筑”是关东六国所喜爱的乐器。关于古也有了更大的发展与提高。就弦数来说,已有五收稿日期:2005-11-13作者简介:陈音(1966-),女,布衣族,广西人,贵州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古筝,柳琴演奏、教学和研究。52©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贵州大学·艺术版2005年第四期第19卷(总第46期)Vol.46No.4Dec.2005弦、六弦、十弦、十二弦、十三弦、十四弦、十五弦、帝、萧梁皇室之王公贵族也是爱筝之人,且对古筝十六、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等,并能转十二的鉴赏之高明,音律之精通,也非常人能比。唐五个调。不仅如此,琴弦的质地也在发生变化,早期代时期,由于结束了魏晋以来四分五裂的局面,中的筝是以兽皮为弦,之后又相继改变成丝弦、金属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得以安定发展,古筝在承接弦、尼龙弦。所谓“尼龙弦”,是以金属弦为质,以了秦汉魏晋六朝的基础上步入了一个历史繁荣时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