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2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模拟试题四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一句出自()。A.《孟子》B.《韩非子》C.《论语》D.《庄子》2.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文选自散文集()。A.《闲书》B.《龙·虎·狗》C.《往事》D.《故乡》3.《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五十步笑百步”用的修辞方法是()。A.象征B.比拟C.比喻D.夸张4.由一般原理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是()。A.类比法B.归纳法C.演绎法D.对比法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A.《归田园居》B.《饮酒》(其五)C.《关山月》D.《山居秋暝》6.下列各句中,“则”表示转折关系,可以译为“却”的是()。A.既来之,则安之B.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C.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D.兵强则士勇7.下列作品中,属于汉代乐府民歌的是()。A.《陌上桑》B.《氓》C.《短歌行》D.《杜陵叟》8.先秦散文中最多采用寓言形式、最富浪漫色彩的是()。A.《孟子》B.《庄子》C.《论语》D.《战国策》9.下列各句中,“服”字作“佩带”解的是()。A.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B.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C.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D.军中自是服其勇也10.屈原的《国殇》选自()。A.《九歌》B.《九章》C.《诗经》D.《国语》11.下列诗集中,作者为郭沫若的是()。A.《女神》B.《北方》C.《红烛》D.《死水》12.下列作品中,属于编年体历史著作的是()。A.《左传》B.《史记》C.《汉书》D.《国语》13.钱钟书的《论快乐》是()。A.叙事散文B.回忆录C.抒情散文D.随笔14.下列作品中,运用了倒叙手法的是()。A.《郑伯克段于鄢》B.《李将军列传》C.《马伶传》D.《种树郭橐驼传》15.“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出自()。A.《出师表》B.《答司马谏议书》C.《陈情表》D.《报刘一丈书》16.《秋水>中的河伯指的是()。A.渭河之神B.淮河之神C.长江之神D.黄河之神17.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最突出的语言技巧是()。A.叠字B.夸张C.拟人D.比喻18.1951年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是()。A.巴金B.茅盾C.老舍D.赵树理19.代表沈从文艺术创作高峰的一部中篇小说是()。A.《萧萧》B.《湘西》C.《边城》D.《长河》20.《米龙老爹》的作者是()。A.契诃夫B.莫泊桑C.欧·亨利D.列夫·托尔斯泰二、文言文阅读:21~29小题,共30分。(一)阅读司马迁《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1~23小题。传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21.为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层次的意思。(4分)2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思是什么?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4分)23.从作者对李将军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他的何种感情?(2分)(二)阅读曹操《短歌行》(其一)中的一段文字,回答24~26小题。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24.“乌鹊”和“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比喻义分别是什么?(4分)25.作者用“周公吐哺”这一典故的意图是什么?(4分)26.由上可见,全诗表达了曹操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三)阅读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一段文字,回答27—29小题。《书》日:“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127.这段议论运用的论据可以怎样分类?(4分)28.自“故方其盛也”至“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4分)29.“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有什么含义?(2分)三、现代文阅读:30~38小题,共30分。(一)阅读鲁迅《灯下漫笔》中的一段文字,回答30~32小题。因此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傍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见《现代评论》二十一期)。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30.这段话揭示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实?(4分)31.本段议论中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4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