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5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安徽省“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doc

安徽省“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安徽省“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社会性公益事业,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制订《安徽省“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一、防震减灾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防震减灾事业主要成效。“十一五”以来,经过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省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工作机制日臻完善。省、市、县人民政府均建立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或抗震救灾指挥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修订了《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颁布了2个地震行业地方标准。全省防震减灾行政执法人员超过200人,在抗震设防监管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等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地震监测预报能力稳步提高。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安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具备对全省2.0级以上地震监控能力,地震速报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12分钟以内。准确判定了定远、肥东、安庆、桐城等多起地震震后趋势,地震监测预报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连续12年被评为先进。——震灾预防建设有效开展。“十一五”期间,近3万项一般建设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要求核定,近700个重大建设工程进行了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全省建成90个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点,惠及3.8万农户。全省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示范学校建设稳步推进,收到了良好效果。——应急救援能力明显提升。修订了《安徽省地震应急预案》,初步建立地震应急工作体系和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成功处置了省内多起有感地震,组建了安徽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专业队伍和5个市级专业队伍、30多支预备队和志愿者队伍。初步建成了3个应急装备库、6个社会资源库、1个训练基地和一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开通了12322防震减灾公益服务热线,充实了灾情速报渠道。——地震科技创新扎实推进。初步建立部门、行业、学科间资料共享、合作研究机制,大别山地震监测预报试验场、蒙城国家地球物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正式启动,监测预报能力和地震科研能力明显提升,一系列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地震预报、工程建设和社会服务领域。(二)防震减灾面临的形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防震减灾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财富快速积累,人口更加集聚,地震灾害对经济建设的破坏性、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愈加严重,防震减灾事业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人民群众对防震减灾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全社会珍爱生命、重视生存环境安全的意识不断增强,对防震减灾的成效更加关注,对减轻地震灾害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严峻复杂的震情形势对防震减灾提出了更高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板块运动处于活跃期,印尼、巴基斯坦、智利、海地、日本等地相继发生特大地震。我国大陆大震频发,汶川8.0级地震、玉树7.1级地震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我省地震活动也明显增强,2000年以来共发生3.0级以上地震17次。其中,最大地震是2011年安庆4.8级地震,受灾人口3.2万人,损坏房屋7062户1.55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16亿元。总体看,安徽地震地质构造复杂,郯庐断裂带斜贯全境,并与其他断裂带交汇,属于中强地震活动区域,存在着较大的地震灾害威胁。未来5年,防震减灾事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社会需求为防震减灾事业提供了动力,经济快速发展为防震减灾提供了较好的物质保障,科学技术进步为防震减灾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防震减灾工作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全省地震台网密度偏低,监控能力还比较薄弱,地震观测、实验和研究能力不足,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尚未建立;抗震设防行政监管亟待加强,城市抗震能力不足,农村民居基本不设防;应急救援协调联动及快速反应机制不健全,应对大震巨灾的能力和经验欠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等公共服务匮乏,公众防灾避险意识有待增强;防震减灾社会参与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综合投入与能力建设需求不相匹配。面对复杂的震情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加快推进防震减灾工作,切实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保障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依靠法制、科技和全社会力量,全面提高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