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环境教育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音景****ka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238 大小:10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学校环境教育实施方案.docx

学校环境教育实施方案.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2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校环境教育实施方案-推荐通用稿篇一:学校环境教育实施方案根据《沈阳市中小学环境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提出的工作要求,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思,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我校《环境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沈阳市中小学环境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提出的工作要求,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发挥青少年在环保工作中重要作用,为我市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做贡献。二、工作目标引导学生欣赏和关爱大自然,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对环捐友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选择有益于一环境的生活方式。初中阶段了解区域和全球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后果;思考环境与人类社一会发展的。相互联系;理解人类社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自觉采取对环境友善的行动。三、办法和措施(一)开设环境教育专题讲座环境教育专题讲座内容标准1、教学内容(1)了解当前主要的区域性、全球性环境问题,探究其后果。(2)结合地方实际,理解不同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3)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理解它的必要性。(4)了解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在解决地方环境问题方面的重要举措。(5)反思日常消费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倡导对环境友善的生活方式。2、教学活动(1)看录像、图片或文字资料,了解全球及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2)调查和比较清洁生产与非清洁生产的异同。(3)根据有关资料或能源消耗的统计数据,预测50与卜亏的资源或能源发展状况,讨论环境承载力问题。(4)与地方环保部门或环保组织成员座谈,请他们讲座,介划各自在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的工作任务和成效。(5)分组收集一些商品的外包装,分析这些包装的作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6)开展辩论活动。辩论:是不是只有高消费才能保证生活质量?(7)学校为环境教育投入必要的经费和教学仪器、设备。(二)学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形式,也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环境保护知识。1、各学科,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分析、归类,把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项,2、适当地进行补充和扩展,使这些课文的教学与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树立环境意识,达到渗透目的。3把环境教育作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研究性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三)开展环境教育课外活动1、组织学生对学校和家庭的周边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环保计划,提出环保建议,采取环保措施。2、经常召开各种形式的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班队会。3、充分利用我市的环境科普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4、在学校广播站设立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栏目,利用学校宣传栏和班报宣传环保知识。5、利用环保纪念日开展活动进行宣传。如:前树节、爱鸟周、世界环境日期间,开展绿化植树、爱鸟护鸟活动或走上街头宣传环保知识。6、开展环保知识竟赛、举办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演讲、摄影,丝,画比赛。7、组织学生春游、秋游或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夏令营等。篇二:学校环境教育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全面看待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素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具有陶冶身心,培养高尚气质的功能,学生的可塑性大,愈早给予环境保护的意识观念,愈能落实推广环境保护教育。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课程设置计划要求,环境教育课程在地方或学校校本课程中实施。依据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每学年安排68课时。结合我校实际,环境教育纳入学科渗透、综合活动、主题班会和校本课程中;并与学校学生活动、团队活动、社区活动等有机结合,使学生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参与环境教育,树立绿色环保意识。为确保将环境教育内容落到实处,特制定本校环境教育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二、各年级环境教育的基本内容高一年级:1.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的生态环境的各组成要素之间、全球生态环境与区域生态环境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相互依存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个人、家庭、社区以及国家相互之间,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之间,同样也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此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2.引导学生珍视生物多样性,关注不同文化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环境的活力和潜能的重要表征;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之间具有相互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