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小编导语:《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下面是本文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意图及切入1、通过朗读,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2、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3、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教学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预习字词;反复诵读本文,领会文意。整体实施一、导入请学生们看屏幕,他是谁?(臧克家)1、作者简介2004年2月5日,我国文坛再失巨擘,99岁的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与世长辞,一轮明月、万家灯火伴他西行……臧克家(1905-2004),他是对我国新诗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著名诗人,创作生涯长达80年之久。成果之丰,影响之大,被人为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他为纪念鲁迅先生而写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如今,这句诗已经成为送给诗人自己最好的挽歌。朱自清曾说:“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茅盾曾说: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起来缅怀闻一多这位伟大的民主战士。2、简介闻一多指名学生介绍自己查阅的材料。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⑴、诗人:新诗集《鸿祝》(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⑵、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谈》《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⑶、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3、臧克家和闻一多:知遇相惜,亦师亦友。4、所以这篇文章展现给我们的诗: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二、初读课文教师邀请一位学生同读课文,一人一段,其他学生思考:1、疏通字词,把生字词划下来。2、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文先生恪守着怎样的“说”和“做”的原则?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明确:1、解决基础字词(略)。2、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闻一多恪守着“做了不说,做了再说”和“说了就做”的原则。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以为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三、研读课文1、研读表现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成就卓越的段落。教师:提起闻一多先生,我们头脑当中首先显现出来的是他怒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枪,拍案而起的镜头。但事实上,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的身份是学者、诗人。他治学严谨、才华横溢、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章的哪一部分最能表现他的这一特点?(第一部分)默读文章的第一部分,把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成就卓越的语句划下来,并进行圈点批注。(不懂的可以标注出来。)教师巡视。学生质疑。师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知道(要注意朗读和艺术手法的指导)。2、研读表现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的段落。教师:一个如此“血性”的男儿,很长一段时间竟能“沉寂”下来做学问,甚至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种性格反差看似悖理,实则不然。1925年,闻一多先生在给梁实秋先生的一封信中,他这样说:“我国前途之危险不独政治、经济有被人征服之虑,文化之征服甚于其他方面之征服千百倍之。杜渐防危之责,舍我辈其谁堪任之!”可见,闻一多先生是想从探索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渊源中,寻找出医治我们民族病症的药方。闻一多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民族。”在他的眼里,做一个中国人比作一个文学家更重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他的言和行终生实践着这句话,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感受一下闻一多先生那种大义凛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⑴、指导朗读学生齐读(如果朗读不到位,可以请各别同学范读)。教师重点指导朗读闻一多的几句话:指名读、齐读、师生配合读。⑵、造句:按以下形式说说对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形象的理解。前一个空填写对人物的评价(用以个词语),后一个空要举例证明。闻一多先生,他,你看。师生交流。四、品味语言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