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实用的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4篇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及其推导过程。2、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计算。3、通过用文字概括法则,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4、通过反馈练习,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5、渗透公式恒等变形的和谐美、简洁美。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讨论法、讲练结合法。2、学生学法:本节主要学习了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和一个特殊的二项式乘法公式,在学习时应注意分析和比较这一法则和公式的关系,事实上它们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当遇到多项式乘法时,首先要看它是不是的形式,若是则可以用公式直接写出结果,若不是再应用法则计算。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多项式乘法法则。(二)难点利用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推导本节法则。(三)解决办法在用面积法推导多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理解多项式乘法法则的几何意义,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公式,又能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准确地使用。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长方形演示纸板。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设计一组练习,以检查学生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掌握情况。2、尝试从多角度理解多项式与多项式乘法:(1)把看成一单项式时,(3)利用面积法3、在理解上述过程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归纳并指出多项式乘法的规律。4、通过举例,教师的示范,学生的尝试练习,不断巩固新学的知识。对于遇到的特殊二项式相乘可利用特殊的公式加以解决,并注意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本节课将学习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乘法法则及其特殊形式的公式的应用。(二)整体感知多项式与多项式的相乘关键在于展开式中的四项是如何得到的,这里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品味法则的规律性,实质就在于让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与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遍乘既不能漏又不能重复。对特殊的多项式相乘可运用特殊的办法去处理。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篇2小芳的上午(1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整点与半点。2、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的含义。3、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的能力。教学重点:体会整进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的含义。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讨论过一点与差一点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尝试认表。1、教师出示书上的挂图,让学生认认图中的钟表。2、第3幅9点整学生会认,其它三幅让学生说说他们是如何认的?二、说一说。1、说一说小芳的上午是如何度过的?2、我们应该怎么做?(讲卫生、准时上学、尊敬国旗等。)组织讨论。三、练一练。1、第1题这种题型很受小朋友的欢迎,请小朋友来当一回啄木鸟医生,辩认各种小动物认的钟是否正确。2、第2题把整点、半点、整点过一点与差一点整点四种类型放一起,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后,再连一连。四、实际应用。1、教师出示钟表实物,随面进行调试,让学生认一认是几点钟。2、反过来,教师说出几点,学生上来摆一摆。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篇3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2、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1、师:小朋友们在课间都十分喜欢玩游戏,什么石头、剪刀、布,什么过家家都很有趣,接写来我们去看看淘气、笑笑他们在玩什么游戏。师介绍套圈游戏2、估算师:不计算结果你能估计一下到底谁会赢,说说你的.理由。二、探索计算方法1、独立思考师:大家都说淘气赢得这次比赛是不是这样,我们算一算就明白了在练习本上计算24+29+41=?2、小组交流合作你是怎么算的,说给组里的同学听。3、全班交流各组汇报,体现算法多样化4、选择算法这么多种算法,你喜欢用哪一种?为什么?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笑笑得了几分汇报:你是怎么算的?三、练习提高1、想一想,猜一猜。1)小丽套两次得70分,,她可能套到哪两种小动物?2)老师也来套一套,套三次,你猜我可能得多少分?那最多能得多少分?最少呢?四、小结:布置作业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篇4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