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散落的红色记忆.docx
上传人:小沛****文章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寻找散落的红色记忆.docx

寻找散落的红色记忆.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寻找散落的红色记忆寻找散落的红色记忆寻找散落的红色记忆,让那份温暖与感动流传。前往高山窝的道路泥泞不堪,坑坑洼洼。山中溪流不断,环境幽静。山中山货多,罗镜如随手就挖了两个竹笋。龙门县龙潭镇石莲村的黄牛田村民小组,曾住在一个叫高山窝的山沟沟里,这个在一般地图上都难找到的小山村,在解放战争时期却因其交通四通八达,成为当时的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北支队下属团队(下简称江北支队)的驻扎地,江北支队的队员们在这操练、开会、休整。小山村的村民担起了交通员、炊事员的责任,给江北支队的队员送信、煮饭、放哨。近70年的风雨过去了,随着1998年该村民小组的村民从高山窝搬走后,这个曾经的革命活动地点,如今变成了什么模样?近日,当年江北支队在高山窝革命活动的见证者、75岁的罗镜如,及当年江北支队交通员的后人、60岁的罗月朋,带着记者翻山越岭来到了高山窝,寻找当年江北支队的活动轨迹。地方偏远高山窝有“五难”,后来村民集体搬迁从名字上可以想象,高山窝就是一个在高山上的窝。“不远。只是最近下雨了,不然越野车能开到高山窝。”罗月朋说。车开不上去,只能步行。这是一条勉强能行四驱越野车的山道。这是在1980年时,一家采育公司为方便运送林木专门开辟的,之后,公司没运营了,道路也没维修。此前,村民走的都是羊肠小道。“播种时节挑化肥上山,收获季节挑稻谷去当时的左潭圩镇送公粮,都要步行走很远的山路。”罗月朋说。因为高山窝太过偏僻,存在行车难、用电难、读书难、看病难及通信难五大难题。1998年初,该村民小组5户人家37人,集体告别高山窝,搬到在石莲村由省、市、县老建办和镇共同扶持建的新村定居。耕地不多留有2200多亩山林走了差不多两个小时,来到风门坳。“从前,我们村民下山走到这里,都要歇歇脚。”罗镜如说,在风门坳旁边有一个小山包,当时江北支队队员驻扎在高山窝,就有队员在这放哨。这里居高临下,四周有动静都能察觉到。一旦有人从山下上来,很快就会被发现。风门坳的确位置很好,就算是站在路边,也能看到远处龙潭圩镇的一些楼房,山下和沿途的情况,一目了然。穿过风门坳,再行走近一公里,终于来到了高山窝。高山窝,四周都是山,山林茂盛。山窝中有一水潭,四周山上流淌下来的溪水,汇聚水潭中。溪水很浅,在沙滩上蜿蜒,与两边的山林,形成一幅幽静山水画。山里空气很好,深呼吸一下,似乎带有一丝甜味。据说,曾经有部门来测试过这里的负离子,数量与南昆山差不多。这里目前有一户水电站的人员住,屋内已通电,山溪水煮开后泡茶,特别清香。罗月朋说,原来的黄牛田村民小组,耕地不多,只有约60亩,但山林很多,有2200多亩。村民搬迁出去后,山窝口筑坝形成了一个可发电的水潭。水潭边,就是原来罗镜如、罗月朋的家。当年岁月两兄弟一个当交通员,一个帮江北支队做饭据罗月朋和罗镜如回忆,当时高山窝房屋不多,是一个方形类似围屋式的建筑群。四周都建有房屋,中间一个大天井。房屋分上洞、下洞两排,两侧还有走廊和房屋。当年住在这里的几户罗氏族人,是清代从新丰迁徙过来的,看到山窝里能开荒种农作物,就在此修建房屋落地生根。江北支队队员究竟是什么时候来到高山窝的,罗镜如已记不清。江北支队队员到他家时,他大约六七岁。“这里是我父亲为江北支队队员做饭的地方,饭煮好后,就通过后门,送到山上给队员们吃。”罗镜如指着一个稍微平整的地方说。罗镜如的父亲罗裔莲,当年负责给江北支队的队员做饭送饭。“前面有一块平地,可以坐10多个人,是江北支队队员开会、操练的地方。队员们有时在山里睡觉,有时会到屋子里面来睡。在屋里睡时,都是穿着衣服睡,怀里还抱着枪。”罗镜如回忆,每次江北支队队员来到高山窝,有需要时,都会叫他父亲帮忙做饭,他好奇地看着队员开会,摸摸队员手中的枪。罗裔莲的兄弟罗裔恒,也就是罗月朋的父亲,则负责当交通员,给江北支队送信。高山窝虽地处偏僻,但其地理位置很好,可谓四通八达。“后面有一个山坳,有一条小路可通往铁岗(原来的龙门县铁岗镇,后与左潭镇合并为龙潭镇)、龙门县龙华镇。左边有一条小道,可通往从化、新丰。”罗月朋说,其父亲1994年去世,在世时,不时会说他当交通员的事。”当时送信都是走山路,再远的地方,也是走路去。只要有需要,不管路途多远,罗裔恒都会将信送到。村民期盼盼开发利用高山窝,增加收入高山窝有革命武装队伍,罗裔恒当交通员,风声不知怎么传到了当时国民党乡公所里,乡公所派军队到高山窝抓人,罗裔恒也被抓了。虽然严刑拷打,但罗裔恒坚决不承认,当时罗裔恒只有10多岁,只是一个少年,最后乡公所的人对他家进行罚款,罚做了20顶竹帽子才被放出来。罗月朋回忆,江北支队一直断断续续在高山窝驻扎到解放后才离开。当时江北支队其中一个负责人叫马达。解放后,马达还给他家寄来了一个笔记本和两支笔,其中一支是圆珠笔。据原来左潭镇民政办主任罗旭浅说,解放后,当时的黄牛田生产队所在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