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张骞与丝绸之路》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6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小学三年级语文《张骞与丝绸之路》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pdf

小学三年级语文《张骞与丝绸之路》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三年级语文《张骞与丝绸之路》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张骞与丝绸之路》原文两千多年前的一天,古罗马的皇帝去剧场看戏。他身上那件绚丽夺目的长袍使全部的观众目瞪口呆。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皇帝的新装赞不绝口,连看戏都要忘了。一打听,才知道这件长袍是用中国丝绸制作的。从今,华美的中国丝绸被欧洲人誉为最宝贵的衣料,和黄金的价钱一样。罗马人把中国叫“赛里斯”,就是丝绸的意思。那时候,交通特别不便利,没有大路,更没有铁路、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隔着茫茫无际的沙漠,还有冰雪掩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特别恶劣。人们经过那里,还要躲避强盗和野兽的攻击。那么,中国丝绸毕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原来,有一条贯穿亚洲的道路,向西延长到地中海,直达欧洲,这是一条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商路。历史学家把这条路称为“丝绸之路”。为了开拓这条道路,汉代宏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两千一百多年前,张骞奉汉朝皇帝的命令,带着一百多人从都城动身,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区分方向,日夜兼程,却不幸被游牧民族俘虏,忍受了十一年的屈辱后,才找到时机在一个寒夜里逃出来。他们翻过帕米尔高原,到达了富裕的西域各国。张骞回来时,随从人员只剩下了一个。听了张骞的介绍,人们才知道,西域既不是人们憧憬的仙境,也不是人们传奇中的恐惧世界。于是到西域做生意的人多起来了。中国的丝绸、铁器等源源不断地运过去,西域的胡萝卜、葡萄、良马等也传到了中国。张骞打通的“丝绸之路”,成为联结欧亚大陆的纽带。【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张骞与丝绸之路》教案教学目标:1、用自己喜爱的方法熟悉本课的12个生字,学写8个字,自主积存好词好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绚烂的文化。3、通过读文知道张骞是怎样开拓丝绸之路的。教学重点难点:1、自主识字写字。2、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教学预备:师:查找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资料、中国地图。生:搜集阅读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1、板书课题。学生自由轻读课文,画诞生字词拼读。2、教师范读课文。生字词正音。二、自主识字。1、选择喜爱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读准音,记清形,组组词。开火车嬉戏。2、汇报沟通:沟通记忆方法,集体解决难字。(1)检查字音。(2)疏通难字。(3)扩词竞赛。3、稳固识字。字词嬉戏,生字回文。三、指导书写。1、认一认。认读会写字8个。2、记一记。自主观看汉字,记忆字形。3、说一说。你有什么要提示大家的。4、看一看。观看教师范写难字。评议。5、写一写。独立练习书写。共同评议。四、分层作业。1、认读生字和词语,把生字漂美丽亮地写一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充实,我的词语库。其次课时一、复习稳固生字词语。二、导入。1、沟通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话题。畅所欲言。2、板书课题。读题。质疑。三、感悟课文内容。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选择喜爱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细读感悟课文。出示自读提纲,自读沟通。3、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条件艰难的句子读一读。4、结合找出的句段进展朗读训练。想一想:张骞是怎样克制困难开拓丝绸之路的。5、想象说话,朗读指导。练读、范读、互读评读。张骞受到哪些屈辱?逃出来遇到哪些困难?6、出示与西域地理环境有关的图片或推举影片。观赏感受。四、延长。鼓舞学生结合课外的学问讲一讲张骞开拓丝绸之路的故事,以稳固理解课文。【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张骞与丝绸之路》教学反思《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眠国沟通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绚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白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情之路。本文是略读课文,在教学前,我先让学生进展查找资料做好预习工作。但是通过课上对预习的检查发觉,许多学生的预习还不不能过关,课文读不熟的状况大有人在,更不用说总结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含义深刻的句子。所以,本堂课无法按预先打算进展,我只好和学生一起再次读课文,了解课文后的资料,检查生字词的把握状况,依据学生的学情,又和学生对预习的内容做了一些补充,一节课就这样完毕了。虽然课堂上也有几个比拟优秀的孩子举手回答下列问题,但是,总把课堂沟通的时机给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