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1张若虚简介张若虚(约660-720)扬州人,曾官兖州兵曹。文学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全唐诗》存诗仅两首,一首《代答闺梦还》,风格接近齐梁体,水平一般。而《春江花月夜》却极为出色,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2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樱未ο嗨济髟侣ァ?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3所谓“古体诗”,是相对于初唐形成的近体诗(格律诗)而言的。格律诗在用韵、对仗、字数、平仄上都有严格的要求。格律诗产生以后,初唐以前的诗作及初唐以后有意仿古而不受格律限制的诗,都称为古体诗,又称为“古风”。五言者称“五古”,七言者称“七古”。如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诗杂言体古诗,每句字数多少不定。古风的主要形成特征:1、句数不限,篇幅长短自由;2、每句字数不限,常见的有四、五、七言,杂古则更灵活。3、一般两句一韵,可一韵到底,也可换韵。用韵不受四声限制,可押平声也可押仄声,相邻近的韵也可通押。4篇章串析一、点题:着力烘托明月之夜海上涨潮时分之总体景象、气势二、特写手法,多角度渲染、衬托月夜之皎洁三、由中天孤月引发出时空无限之思考四、由疑问转为感慨,运用议论手法五、过渡段:人生本来酒短暂,更何况大半时光相别离?六、由普遍聚焦到个别,专借思妇之情烘托人生短暂,时光易失七、从思妇强烈的心理感受着笔,进一步抒发相望而不得相见的愁思八、写梦中的愁怨,极言思念之迫切九、月夜将尽,相思无限5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文社科部2006.05.2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诗一开始先点出题目中春、江、月三字,但“潮水连海平”,已经把江与大海连接起来了,诗人视野由江到海,由近及远,“平”字,言春江水势浩大,入海处江面宽阔,大海涨潮又返涌入江口,于是海江相连,水面与海岸、江岸齐平,江海一体,写景极壮阔。海上明月共潮生:此处不用“升”,因为,升起,只能指明月,不能指海潮;用“生”,言生成,出现。明月的出现与海潮的出现相互映照、相互烘托,共同生成了一种奇特阔大的景象。而且,“生”字更强调诗人的主观感受,给明月和海潮赋予了生命和情感。滟滟,水面闪光,水波漫溢之貌。随波,实际上是写月逐渐升高,月光随海波扩展、海波随月光涌动。千万里:诗人借助想象力,使视线由海面随江面向极其广阔的空间扩展。然而,“千万里”仍然不足以言其阔大,又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感受。叹句“何处春江无月明”,既言月光普照,又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感受。6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流宛转绕芳甸:甸,郊外草地。芳甸,遍生花草的平野,指江边或江中被江水环绕着的花草茂盛的平地。霰,细小的雪珠。月光投射到芳甸中花草林木的枝叶上,仿佛撒上了一层雪珠儿。这是一个由远景到近景的流动性特写,江水绕着鲜花盛开、草木丰茂的平野曲折流过,明月仿佛绥江水而来,把她的光辉投到花林上,枝叶上细小的露珠晶莹可见。这是以小见大,以局部的特写、以月光下花草枝叶那种奇妙的视觉效果,衬托月光的皎洁。画面构图是从扩大的面聚焦到宛转的线,再到点(芳甸,花林枝叶上的雪珠)。空里流霜不觉飞:空,言月光之皎洁、水天之澄澈。古人认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好像下雪一样,所以常说“飞霜”;又因为霜随月光泻下,所以称为“流霜”。而这里的“流霜”是比喻月光洁白如霜,但并无飘洒飞动的感觉。这还是反复描写月光之晶莹可爱。汀上白沙看不见:汀(阴平),水边平地、小洲。汀上白色的细沙,在白天时看得很清楚,但在如此皎洁的月光下,月光与白沙相互映照,不可分辨。这也是映衬手法。一写上(空里),一写下(汀上)。天地上下一片洁白,似乳汁、若白沙、如梦乡,一切都净化了,一切都笼罩在主观感觉的梦境之中。这样的夜景,最能使人伤感(一种美感),使人作深邃7的人生哲学思考,所以,自然而然地引出下一段。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时间推移,月到中天更加皎洁,江天一色无纤尘,所以,唯见孤月一轮(月圆如车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似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