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建议.docx
上传人:一只****爱敏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2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建议.docx

2022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建议.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PAGE1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建议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安排了7篇习作。它们是:1.写建议:春游活动去哪里好。看谁理由讲得最充分。可以配上插图或附上照片。2.写推荐文章:推荐班级里在阅读、表演、保健、礼仪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可以推荐一人,也可每方面各推荐一人。注意有详有略。3.写自己的新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4.围绕着最近发生的一些值得关注的事情谈谈自己的看法,再写下来。5.写植物:从校园、公园、广场或家庭附近选择一两种植物,把观察、研究成果、想法、感受写下来。6.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也可以留心报纸、杂志、播送、电视、书籍里有关这个问题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认识写篇文章,题目自拟。7.组织、参与一次体验活动,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习作教学的要求及本册习作的安排,建议如下:〔一〕在习作教学的进程中,密切关注学生写作兴趣、观察能力的提高以及观察习惯的养成。有调查显示:小学生写作素材的来源依次为家庭、学校、社会、自然和其他媒体。这其中以家庭和学校生活为学生习作素材的主要来源,因为他们的年龄尚小,社会活动较少,所以,他们只能对社会现象的外表现象有所感知,只能用自己的是非观对各种社会现象做简单评价,而且年级越低的小学生,活动的范围就越小,所能搜集到的素材就越有限。因此,在进行本学期的每一次习作之前,我们必须为学生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搜集习作素材创造条件,必须通过多种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培养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从社会、自然或其他媒体上有意识搜集习作素材的能力和习惯。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二学段习作向第三学段习作过渡的一项要求,也是不断提高小学生搜集和存储写作素材能力必须迈出的重要一步。?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提出了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要求。因此,本学期的习作教学,不能死死盯住技术层面的操作,而是要在关注如何扩大搜集写作素材的范围,如何提高写作和修改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写作兴趣、观察能力的提高以及观察习惯的养成。大家知道,兴趣、能力、习惯都是内隐的非智力因素,是习作教学非常重要的目标之一。现在的问题是:兴趣、能力、习惯都是很难用计量的方法进行定量测评的。所以,在本学期习作教学的进程中,一定要通过对学生参与习作时的情感、态度、方法、行为的变化,与习作结果的观察、统计,采用纵向比照和抽样测评等方式,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分析,不断地对这三个方面的落实和进展情况进行排队摸底。比方,关于学生平时对习作兴趣和习作潜能情况的观察与分析;关于学生习作成果的统计分析;关于学生动笔热情和能力的分析总之,我们要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与多种渠道进行综合调研,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大培育非智力因素成长的力度。绝不能单一地、紧紧地盯住学生的习作结果,更不能仅凭考卷上的一篇习作论成败、论英雄。〔二〕在习作教学的进程中,牢牢抓住习作的核心与关键,在得心应手上狠下功夫。?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一定义的核心理念,可以用得心应手加以概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既是得心的源头,又是得心的渠道;进行创造性表述的实质是从得心成果向应手转换的要求,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那么是应手所要到达的目标。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习作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得心应手的根本能力。结合本册的习作,在落实这一核心理念上,我们觉得,尤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要关注学生得心的渠道与储藏情况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了米而硬要做饭,就连巧妇也会感到为难的。习作不也是如此吗?因此,习作之前,首先要准备好下锅之米--与这次习作话题具有相似性的习作素材。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习作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解决好习作素材的储藏问题。这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逐渐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锻炼他们的观察、感受、思考、想像能力;另一方面是要不断地强化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善于搜集、储藏习作素材的意识,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用自己头脑去思考。尽量减少那种一对一,为习作刻意安排的、带有直接搜集习作素材任务的演练。实践告诉我们:那种未曾活动先布置习作任务的做法,往往会事与愿违,活动不开心,习作素材也没有得到多少。带着镣铐跳舞,总是难以尽情舒展自己的潜能。2.要关注习作动机的诱发,要注意习作关键环节的指导,促进从得心向应手的创造性转化?语文课程标准?认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