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本章提要在含油气盆地中,成带、成群分布的圈闭,即为系列圈闭。位于生油凹陷附近的系列圈闭易产生差异聚集。差异聚集原理可简述为:在油源区形成的油气,进入饱含水的储集层后,沿着一定的路线(由溢出点所控制)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运移,位于运移路线上的系列圈闭将被油气所充满,其结果使天然气分布于系列圈闭底部靠近油源区一侧的圈闭中,向上倾方向的圈闭中依次为油气藏、纯油藏和空圈闭。油气差异聚集得以发生,必须具备以下四点基本条件:区域倾斜背景上存在相互连通的系列圈闭,且溢出点向上倾方向递增;系列圈闭区域倾斜的下倾方向存有丰富的油源区;系列圈闭具有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使油气能在较大范围内作区域性运移;储集层中充满地下水,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油气差异聚集原理可以指明油气运移的方向和路线,为我们选择勘探对象提供某种依据。影响差异聚集的主要地质因素:运移路线上有另外的支流油气供给来源时,会打乱原来应有的油气分布规律;气体在石油中的溶解作用随物理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形成次生气顶,可导致原生气顶的消失,影响到油气的分布规律;后期地壳运动造成圈闭条件的改变,使得油气进行重新分配;区域水动力条件、水压梯度的大小及水运动的方向直接影响油气的分布规律。一.油气成藏要素地壳中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是生、储、盖、运、圈、保多种地质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生油气源岩盆地沉降埋藏史—形成巨厚的沉积物。盆地热演化史—烃源岩的成熟度。古气候—有机质的丰度。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盖层:排替压力高。油气运移:油气二次运移的最终结果形成油气藏。断裂—以垂向运移为主。储集层内和不整合面—以侧向运移为主。圈闭:圈闭的大小(规模)决定油气的富集程度。油气藏保存条件:油气藏形成后,是否受构造运动的影响遭受破坏。大型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包括:充足的油气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大容积的有效圈闭和良好的保存条件。一.充足的油气源一个含油气区油气量生成的丰富程度主要取决于四个基本条件:烃源岩的规模与质量()生烃凹陷面积烃源岩厚度有机质丰度有机质成类型有机质熟度烃源岩的排烃条件烃源岩的单层厚度(砂岩厚度百分比介于20~60%,砂岩单层厚度10~15m,泥岩单层厚度30~40m)烃源岩层系的岩性组合(生油岩与储集岩的接触面积)烃源岩排烃机理有利的运移条件盆地的构造格局是控制油气运移最重要的地质因素;凹中古隆起、斜坡带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油气运移通道和优势输导体系的存在也控制着油气的运移方向;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条件生储盖组合:地层剖面中,紧密相邻的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有规律的组合。油气勘探的实践证明,生、储、盖层密切配合,是形成油气藏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是指生油层中生成的油气能及时运移到储集层中,同时,盖层的质量和厚度又能保证运移到储集层中的油气不会逸散。据生、储、盖岩层的接触关系,将生储盖组合分为二大类:连续生储盖组合:三者存在于连续沉积的地层单位中,包括上覆型、下伏型、互层型、侧变型和封闭型。不连续生储盖组合:生油层和储集层在时间上不连续,两者之间是由不整合面或断层面相沟通,包括不整合和断裂型二种。评价生、储、盖组合条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考虑:1.生储盖层的最佳组合形式。最好的组合形式是互层型、侧变型和不整合型;其次是上覆型、下伏型和断层型;最差的是封闭型。2.生油层的最佳厚度,该厚度一般认为是30~50m,这一厚度的生油岩排烃效率最高。3.砂岩的最佳百分率,该百分率是20~50%,也可以说是砂/页比率为0.25~1.0的地带。生、储、盖组合的纵向分布特征:在盆地的发育过程中,构造旋回的开始阶段形成上覆型组合;之后,旋回性下降运动可以形成互层式组合;在稳定下降阶段的高峰期,是最大的水侵期,沉积了厚度较大的泥质生油岩,储集层不发育,形成封闭式;在盆地回返上升期,即海退期,以互层型为主,之后形成下伏式。显而易见,在盆地相对稳定沉降阶段的最大水侵期前后,是形成良好生储盖组合的主要时期。即随着盆地的发展,生储盖组合在时间上的分布规律是:上覆型-互层型-封闭型-互层型-下伏型。三.大容积有效圈闭有效圈闭:已聚集了油气,形成油气藏的圈闭。圈闭形成时间与区域性油气运移时间的关系圈闭形成时间要早,指圈闭形成的时间必须早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时间或两者同步进行。圈闭要位于油气运移优势方向上水动力强度和流体性质对圈闭有效性的影响圈闭的闭合高度较大。此高度必须大于油水倾斜面两端高度差或油水过渡带的厚度。在动水条件下,侧压面是倾斜的。油水界面和气水界面倾角的大小取决于水动力强度和流体密度,在水动力和流体密度差的作用下,圈闭对油聚集的有效性与对气聚集的有效性是不同的。四.良好的保存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