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藏动力学成因模式与分类.pdf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72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油气藏动力学成因模式与分类.pdf

油气藏动力学成因模式与分类.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7卷第4期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Vol.7No.42000年10月EarthScienceFrontiers(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Oct.2000油气藏动力学成因模式与分类庞雄奇,金之钧,左胜杰(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49)摘要:根据油气运聚的动力和作用方式将油气藏成因分为3类8种17式。这8种分别是:∀高压势场作用下形成的油气藏;#低压势场作用下形成的油气藏;∃油水携带溶解气游离释放形成的天然气藏;%浮力作用下形成的油气藏;&毛细管力作用下形成的油气藏;∋天然气体积膨胀形成的深盆气藏;(分子吸附作用形成的煤层瓦斯气藏;)分子水合作用形成的水合甲烷气藏。∀~∃种为突发式流压作用形成的油气藏,%~∋种为缓慢式烃势差形成的油气藏,(和)为非常规条件下天然气汇聚形成的特殊类型的(油)气藏。相同动力学成因的油气藏因实际地质条件的差异可以进一步分成亚类。不同动力学成因的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主控因素和产状特征不同。研究油气运聚的动力机制和成因模式对指导油气田勘探、提高勘探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油气藏;油气藏分类;油气成藏机理;油气成藏模式中图分类号:P618.1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321(2000)040507080引言油气藏分类是油气地质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最初的油气藏分类主要是基于圈闭的形态,这种分类直观且便于应用[1],缺点是不利于指导油气田勘探。自美国学者莱复生[2]提出了基于圈闭成因的油气藏分类后,这一方法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3~7]。目前依据圈闭的成因主要将油气藏分为3大类,即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每类油气藏依据实际地质条件的不同又可细分,例如,构造油气藏又可分为背斜和断裂、地层油气藏又可分为地层尖灭和生物礁体、岩性油气藏又可分为砂岩透镜体和泥岩裂缝油气藏等等。基于圈闭形态和成因的油气藏分类在油气勘探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分类的基础在于目前的油气田勘探在实践中表现为圈闭勘探。随着油气藏成因理论的发展和油气藏勘探实践的不断深入,圈闭的有效性或含油气性的研究越来越显得重要。这种需要迫使我们加强对圈闭含油气性及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工作的有N.J.Milton和G.T.Bertram[8]。他们依据圈闭的封盖形式和机理将其分为单面封盖和双面封盖收稿日期:20000620;修订日期:20000707作者简介:庞雄奇(1961),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油气地质教学和科研工作。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重大科技攻关资助项目(960007);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资助项目(G199943310)507烃源岩与油气藏形成地学前缘2000,7(4)两大类并通过研究认识到在其它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圈闭内有无油气聚集完全取决于圈闭封盖面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对油气运聚动力和作用方式的研究探讨油气的运聚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油气藏动力学成因模式和分类方案,为阐明油气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探讨新的途径。1油气藏动力学成因模式与分类研究的方法和原理油气藏与圈闭的根本区别是前者富集了油气,因此对油气藏进行动力学成因分类除考虑圈闭的成因外,还必须考虑油气的运聚油气运聚的动力、作用方式和成藏后的分布模式与分布规律。就揭示油气成藏机理和指导油气藏勘探而言,后者较前者更为重要。因此,油气藏动力学成因模式与分类研究须考虑以下要素:(1)油气运聚的动力机制和作用方式;(2)油气运聚机理和成藏模式;(3)油气藏分布特征和主控因素。在不同地质条件下,油气运聚成藏的动力条件和作用方式不同,油气运聚所要求的圈闭形状和成因机制也不相同。因此,在进行油气藏动力学成因分类的过程中包含了对圈闭形状和成因机制的分析。2油气藏动力学成因模式与分类依据上列准则将油气藏动力学成因模式分为3类8种17式,它们的形成条件、主控因素和分布特征等详细内容见表1。2.1油气藏动力学成因模式(1)高压势场驱赶油气运聚成藏(∗):主要指沉积盆地内高压封存箱[9]。积聚的能量在构造变动过程中释放导致封存箱顶底板泄压处油气运聚成藏。依据高压区的形式和驱赶油气的方式不同分为两种,即:原生油气藏受破坏形成次生油气藏(∗1);封存箱破裂导致箱外油气成藏(∗2),图1为塔里木盆地的研究实例∀。(2)低压势场吸拉油气运聚成藏(+):主要指沉积盆地内由于构造变动在地下形成负压场或低势区,由于负压场或低势区的吸拉作用,周边流体汇聚导致油气成藏。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