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张剑平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是高考的热点。提问方式一般是这首诗是怎样写景的?这首诗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请分析。一、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近的变化。如高、低,远、近的变化。仰视、平视、俯瞰、正视、仰视、平视、俯瞰、正视、侧视等视角。侧视等视角。杜牧的《山行》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问: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在写景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的第一句、问:诗的第一句、二句从什么角度写景,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答:仰视的角度和俯视的角度。仰视的角度和俯视的角度。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二、抓住景物的特点:从景物的声音、形状、色彩等方面进行描写从景物的动、静和景物的虚、实等角度景物的色彩:冷色调——清新、凄清、萧景物的色彩:冷色调——清新、凄清、萧索、萧瑟、(衰败、荒芜)冷寂、冷清、晦暗、黯淡;暖色调——明丽、浓艳、秾丽、晦暗、黯淡;暖色调——明丽、浓艳、秾丽、艳丽景物的动静:生机勃勃、生机盎然、繁华热闹;热闹;幽静、寂静、恬静(田园)宁静、平静(水)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思归的感伤。例如:例如: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铺垫。杜甫《绝句》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问:这首诗一、二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上联写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翠柳”“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两个黄鹂鸣翠柳”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描写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描写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和一碧如洗的青天,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绚丽的图景。三、对景物的感觉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方面对景物进行描写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问:在这首诗中白居易是怎样写夜雪的?“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复见窗户明”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夜夜知雪重,时闻壑裆保饫锶杂貌嗝婷栊矗?夜夜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已。诗人有意选取“折竹”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已。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这一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