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谈到人生理想的审美境界时,人们常常会敬慕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超然洒脱的境界,(陶渊明《酒歌•其五》,《中国历代诗歌选》第一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3月北京第1版)已经成为人生“诗意安居”神话般的超然审美境界。可以肯定,对于现代人来讲,陶渊明的安居境界,是极难达到的。但是,作为一种人生理想境界,则是许多人所向往之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从“成大事业、大学问”角度,提出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据辛弃疾《清玉案•元夕》“正”应为“却”)在,灯火阑珊处。’”(陈鸿祥编著《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版,。)实际上这也可视为是人生的三境界,审美的三境界。我们从中亦可得到启示,引发出建筑及其文化艺术精神之三境界的思考。我国现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从“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谈了五种境界:“⑴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求,而有功利境界;⑵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⑶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⑷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⑸因欲返本归真,冥和天人,而有宗教境界。”但宗白华先生紧接着又说:“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是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宗白华《意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版,)宗白华《意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版,)宗白华先生虽然是在谈艺术问题,但我们也依然从中能够得到体悟,建筑依然有着境界之分。于此,我们可否将建筑之境界,归为三种呢?即满足物质生理之境界、人世生活演化之境界、文化情感精神之境界。而最高的境界应当是自然与人合二为一的审美境界。这里所谈似乎均处于艺术层面,实际上它亦是建筑的境界问题。建筑从其功能角度看,它应当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生活需求、情感精神需求。这实际上就是建筑的三种境界。绿色建筑,不仅要满足前两种需求,更需要追求满足人的情感精神需求的审美境界。就此而言,建筑即作为物质建构,又是人主体精神情感的投射对象,自然首先要满足人之生理需求。可以说满足人之生理需求,是建筑第一境界,也是基础之境界。这一方面,现代建筑科学技术,尽其能事而为之,达到了前所未有之高度。可以说,现代建筑在满足人居住的生理舒适度上,追求着效应的最大化。但与此同时,也带来现代科技病,这除了生理疾病之外,还有着心理精神之疾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由于对于自然状态的改变,将自然的适应与调节,变成人为的适应与调节,使得人在得到某种生理舒适满足的同时,又带来了新的不舒适问题。这实际上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另外一种“隔”的状态。不仅如此,舒适从另外一种角度看,它是一种生命体验,这就不仅是人的生理条件反射式,更是情感心理的感受。因此,模拟自然,创造一种仿真化的自然环境,使得建筑具有了仿真化自然之境。这样,从物理上看,物我处于一空间,但并未能处于物我同一境界,或者说于同一建筑居所,却未能实现物我同构,那自然也就难以达到物我“为一”的审美境界。由此可见,物我同境,绝非物质客观意义上的人与建筑物的同境,而是更高层次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同一建构。当然,我们不能不考虑建筑对于社会整体生活需求的要求。社会的需求,说到底依然是人的需求。人生存需求的多面性与多层次性,决定了建筑功能的多面性和多层次性。于此,我们所说的物我同境,还有着另外一层意义,那就是社会建构层面上的人与自然的同一建构问题。群体性、族类性,现实性、历史性,生活性、精神性,等等,也就成为建筑建造必须考虑的问题。人要进行生产,就须有厂房;人需要购买商品,就需要商店;人需要学习,就需要由学校;人需要文化娱乐,就需要影院剧场以及其他文化娱乐场所;人需要消闲,就需要广场景观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建筑,其功用不同,建构空间及其环境,自然也就各不相同。但是,追求物我同境这一生存理想上,却应当是共同的。这实际上就是建筑所追求的人居环境上,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同一建构。从审美境界角度来说,建筑的最高境界应当是一种“化”境。这里所说的“化”境,就是人与自然的融会之境。“天人合一”是对这种审美“化”境的高度概括。在这里,人与自然实现着一种“物我同境”的审美建构。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建筑之审美化境的创造,从审美艺术的角度来看,那是与艺术审美之境的创造相一致的。如果说审美创造收拾一种审美体验,那么,我们在进行建筑构思设计时,也必然是对于自然与社会人生进行着一种源于生命情感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我们应以一种大境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