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角的度量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角的度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度量各种角的度数。曾看见过学生拿着量角器手无足措的样子,用量角器的直边和圆弧夹的角比在角上,原来学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因此我设计了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角,并让学生在纸量角器上画出各种不同大小的角,这样在动手过程中认识了量角器的.中心点、0度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度的角,还掌握了度数的写法。接着我让学生观察画在纸量角器上的各种角,找找它们的共同点:角的顶点都在量角器的中心点、都有一条边在0度刻度线上,从而让学生明白量角的本质就是让量角器上的角与要量的角重合,也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叠在要量的角上。怎样重叠呢?我安排学生讨论,并且动手操作。通过讨论与操作,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线表示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大小。这样量角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教师的教怎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会量角,还理解了量角的本质。也正因为理解了量角的本质,学生变得“自能”“自得”了,真正实现了在技能教学中还学生一个独立思考与创新的空间。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角的度量,一直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任何旧知识作铺垫(除非学生有丰富有课外知识),操作程序复杂。尤其对于动作还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由于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还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并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因此对于读度数也常常会觉得茫茫然。固此,本人对教材进行了删改,尝试引导学生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去看待角和量角器上的度数,加以整合后,从而让学生在实践和探索中掌握好的方法。一、觉得做的好的方面1、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课教学,我给予了学生大量时间进行思考、探索和实践,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及交流的机会。只要是学生能够解决问题,我都会反抛给学生,让他们自行解决,比如:量角器中心点的用处;角的单位“度”;量角的方法等等。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研究、自主发现等探究方式,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不只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态知识点上,更是让他们能以一种动态的眼光看待量角器上度数。量角的方法也是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而不由教师直接传授。皮亚杰指出:每次过早地教给一些儿童自己日后能够发现的东西,这样会使他不能有所创造,结果也不能对这种东西有真正的理解。所以采用了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结果效果很显明。2、用“非科学的语言”化解数学量角的方法,学生不仅应该会,而且要能说,但每个学生又可能会有不同理解,所以我淡化了纯文字叙述,注重实质,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量角的方法,从而化解难点。二、不足之处当第一个角出现60°和120°两种情况时,马上就有几位同学认为是60°,而他们的判断方法就:因为这个角是锐角,所以是60°,如果是钝角的就选择120°。当时我听到了这样的'方法,除了一味肯定就没再强调别的什么了,而其实这是一种失误。因为当碰到量角器上没有标出数据时,该怎么办?三、建议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为此,我建议让学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后一个环节指导量角——有了以上的铺垫,在量角时,学生自然会自觉将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读数时也会顺着旋转方向不难找到对应刻度,也避免刻意区分内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不知不觉中掌握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无形中也教会了他们学习的方法。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角的度量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八册第单元的内容,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计量角的常用单位是“度”,认识表示度的符号“。”;二是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这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射线和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学习画指定度数的角和计算角的和差的基础。课中知识点较多,而新知识又较抽象、枯燥。以往大多是教师讲,学生看的形式。这节课上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