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3).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3).doc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教学片断:1、认识量角器⑴师:同学们都知道度量线段的长短常用的工具是直尺,度量角的大小也有工具,那就是量角器也叫半圆仪。板书:工具量角器⑵观察它是什么形状的?上面有什么?(同桌交流)学生汇报⑶课件演示量角器各部分⑷学生拿出自己的量角器,找一找量角器的中心、两条0刻度线、内刻度、外刻度。2、角的计量单位①师:计量线段的长短要用厘米、分米等作单位,计量角的大小常用的单位是什么?学生回答“度”符号“°”②课件演示: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③找一找:在量角器上找一找内刻度:45°60°120°外刻度:30°15°180°④质疑:为什么设内刻度、外刻度?小组讨论学生汇报:3、学习角的度量师:认识了量角器,知道了它的计量单位是度,你会用量角器量角吗?①小组尝试量角量出下面的∠1学生汇报:请学生到投影仪前演示量角过程,边量边叙述量的过程。②课件演示量角方法归纳方法:点点重合线边重合读准度数③学生独立量∠2学生汇报:请学生到投影仪前演示量角过程,边量边叙述量的过程。④判断(手势判断)见课件⒋比较角的大小课件出示:∠1∠2①谁大谁小?学生猜测……教学反思本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量角的单位和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怎么看量角器的刻度是一个难点,什么时候从内圈看,什么时候看外圈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学中的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动口“做数学”的时机,从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问题意思。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在量角器上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新鲜的事物总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的观察是认真的,仔细的,汇报发现也很积极,我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引导归纳小结,这个环节学生自主探究学完,从中体验了探索的乐趣。紧接着提出怎样用量角器去量一个角呢?激发学生往下学习的欲望。学生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时为什么量角器中间那个点对准角的顶点,零线对准角的一边,另一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和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角的刻度时很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看外刻度线上的数或内刻度线上的数,尽管有的同学会量,也不知所措,说不出理由,因为学生的理解抽象思维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寻找量角的方法,中心对准角的顶点,就意味着量角器上有角的顶点,零线对准角的一条边,另一条边旋转到量角器的另一条刻度线上,说明你要量的角就是量角器上形成的这个角。教学时发现学生比较容易认错刻度,因为每条长刻度线上都有两个数,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有什么好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之后请学生发言。有的说:“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的这条边对着的0是在内圈的,另一条边就看内圈的数字,如果对着的0是在外圈的,另一条边就看外圈的数字。”还有的说:“我先判断画的角如果是锐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小数,如果是钝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大数。”在这个时机引导总结出量角的方法:“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一边认刻度,内外分清楚。”还真不能小看学生的力量,他们总结的方法很适合大家用。这样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得出的结论,比教师一一讲授要好。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是可取的。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学生讲量的方法时也讲得可以。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情况还是可以的,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