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4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集锦三峡郦道元【北魏】一、文学常识课文选自《水经注》。本文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涿县人。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二、理解性默写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出三峡山高峡深的特点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正面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水势凶险特点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水流湍急特点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三、简答题概括每段段意:①总写三峡两岸山势的雄伟;②写三峡夏天江水之大,水流之急。③写三峡春冬的奇丽景色。④写三峡秋季的凄清景色。概括全文中心: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表达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三峡之水的?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先写夏水襄陵,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了。这是按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安排的。先写夏水的凶险、迅疾,可以突出三峡夏水最盛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峡深、连绵不断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理由1:水势迅猛(水流湍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理由2:落差大——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陋室铭刘禹锡【唐】一、文学常识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二、理解性默写文章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统领全篇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文中渲染陋室的清幽、雅致的环境的句子(室外环境之优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文中比喻交友之妙境的句子(室中人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作者生活清闲、高雅脱俗,表现作者不为琐事萦绕的句子(室中事的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出了作者不受世俗、官场的干扰,厌倦世俗生活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文中应用虚实结合手法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其中,实写的部分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的部分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居室环境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从交往人物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作者使用类比手法,与仙人进行比较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彻底否认“陋室之陋”,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三、简答题概括本文主旨:作者通过描写陋室环境,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将本文分成三层(见原文),并分别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第一层——点明全文主旨,陋室值得铭颂是因为深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第二层——从陋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描写陋室,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第三层——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句起了什么作用?引起下文,说明具有美好德行的室主人使陋室不陋。用类比、比兴手法,强调陋室也有名、灵的性质。作者写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的目的是什么:作者以此自比,表明他以古代贤者为榜样的志向及抱负。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彻底否认“陋室之陋”,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警策有力,引人深思,强调了“陋室不陋”。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不陋。这个屋子从构造布局来讲是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