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中数学必修5教案优秀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数学必修5教案优秀,欢迎大家分享。高中数学必修5教案优秀1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公式的运用。B、能力目标:(1)通过公式的探索、发现,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的能力。(2)利用以退求进的思维策略,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尝试、分析、类比的方法导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培养学生类比思维能力。(3)通过对公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剖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情感目标:(数学文化价值)(1)公式的发现反映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熏陶。(2)通过公式的运用,树立学生"大众教学"的思想意识。(3)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令人着迷的数学史,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引导式。教具: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上几节,我们已经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今天要进一步研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提起数列求和,我们自然会想到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神速求和"的故事,小高斯上小学四年级时,一次教师布置了一道数学习题:"把从1到100的自然数加起来,和是多少?"年仅10岁的小高斯略一思索就得到答案5050,这使教师非常吃惊,那么高斯是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巧妙地计算出来的呢?如果大家也懂得那样巧妙计算,那你们就是二十世纪末的新高斯。(教师观察学生的表情反映,然后将此问题缩小十倍)。我们来看这样一道一例题。例1,计算:1+2+3+4+5+6+7+8+9+10。这道题除了累加计算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有趣的解法呢?小组讨论后,让学生自行发言解答。二、教授新课(尝试推导)师:如果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项数为n,第n项an,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如何来导出它的前n项和Sn计算公式呢?根据上面的例子同学们自己完成推导,并请一位学生板演。上面(I)、(II)两个式子称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公式(I)是基本的,我们可以发现,它可与梯形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相类比,这里的上底是等差数列的首项a1,下底是第n项an,高是项数n。引导学生总结:这些公式中出现了几个量?(a1,d,n,an,Sn),它们由哪几个关系联系?[an=a1+(n—1)d,Sn==na1+d];这些量中有几个可自由变化?(三个)从而了解到: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三个就可以求另外两个了。下面我们举例说明公式(I)和(II)的一些应用。师:通过以上几例,说明在解题中灵活应用所学性质,要纠正那种不明理由盲目套用公式的学习方法。同时希望大家在学习中做一个有心人,去发现更多的性质,主动积极地去学习。高中数学必修5教案优秀2教学目标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能熟练运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答有关问题,如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定理。教学难点:应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写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推论等公式。2、讨论各公式所求解的三角形类型。二、讲授新课:1、教学三角形的解的讨论:①出示例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分两组练习→讨论:解的个数情况为何会发生变化?②用如下图示分析解的情况。(A为锐角时)②练习: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的解的情况。2、教学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活用:①出示例2:在△ABC中,已知sinA∶sinB∶sinC=6∶5∶4,求最大角的余弦。分析:已知条件可以如何转化?→引入参数k,设三边后利用余弦定理求角。②出示例3:在ΔABC中,已知a=7,b=10,c=6,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分析:由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可以判别?→求最大角余弦,由符号进行判断③出示例4:已知△ABC中,试判断△ABC的形状。分析:如何将边角关系中的边化为角?→再思考:又如何将角化为边?3、小结:三角形解的情况的讨论;判断三角形类型;边角关系如何互化。三、巩固练习:3、作业:教材P11B组1、2题。高中数学必修5教案优秀3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