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写作指导.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读后感写作指导.doc

读后感写作指导.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编稿:李晓波审稿:李家声责编:张晓春说明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文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例如同样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不同的同学站在不同的视角就有了不同的看法。读后感也可以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例如吴子墨同学的《菜根谭》就写了对书中几句名言的感想,应用精简,感想深入。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梅钰同学的《心与心的交流》就联系了自己的生活感受来表达看完《亲爱的安德烈》一书后的所思所想,言真意切,情动于中。读后感佳作读《万历十五年》万历十五年》初二(初二(2)胡文信我认为,《万历十五年》是一部经典之著,虽然篇幅不长、很薄,用A4纸计量只有二百三十余页,但是它提供了一种对于当时的中国人很有颠覆意义的写史方式。之前国人的写史,只是一种形式意识,只是为政治宣传而做的,所有的作品都如同是同一个模子里套出来的,干巴巴的索然无味。黄仁宇先生的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不只是一个画面,而变得复杂、离奇曲折,如同碰了一本侦探小说。总的来说,打破了写史的格式化。本书的英文名是“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在直译成为中文就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但事实上,这正是本书的亮点之所在。这一时间所发生的事恰为最为关键的,正如作者所说“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位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时间。这些事件,表面上看起来虽似末段小节,但实质上确实从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譬如万历的“闭关锁国”,戚继光的行贿问题,申时行因为一时妥协而放过了清理皇太极的良机等等。这些都与我们以前的听闻相反。虽然现在十分流行这种非主流的思想,但是,从作者字里行间的引经据典中可以看出,这些例子的确都是出自正当文献记载的真实史料,而并非作者凭主观推断或凭空捏造出来的。本书采取了传记体的铺叙方式,共分七章,每章的标题分别为“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世间已无张居正”、“活着的祖宗”、“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戚继光——孤独的将领”和“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其实在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不是张居正也不是海瑞、戚继光,而是他们的顶头上司——万历同志。我有理由认为,黄老先生在他的书中表达了对这位皇帝同情与悲叹。其实万历是许多的源头,但他只代表他自己。在历史课上,王老师说过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在明清两代得以强化,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我们也就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这句话从宏观角度来看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却看到,在万历时期,皇权似乎被弱化了。想想,觉得这也正是万历皇帝的可悲之处,长达三十年,与朝臣争一个立储的问题还搞不定。封建统治到了明朝那里,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其所推崇的文官体系也已完备,但是皇帝却似乎不能呼风唤雨、说一是一说二是二了。原因之所在于在以理学为一切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的明代,熟悉掌握了理学的文官集团,却逐渐壮大成熟,甚至达到了与皇权对峙的地步。尤其是长达三十几年的立储问题,慢慢磨尽了万历皇帝的雄心壮志,迫不得己地立长子为储,也加剧了万历皇帝对朝臣的厌恶,以及对政事的热情。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万历皇帝的优柔寡断的性格也起了不少作用。在历史上,万历是很不受欢迎的,他代表了消极怠工、声色犬马、偏激逆反、昏庸无能等一系列的反面形象。他所做出的类似小孩子斗气的行为,将大明王朝进一步推向松钤ā?但他自幼聪慧过人,读经史过目不忘,而且颇为早熟。九岁即位,在生母李太后以及张居正的教导下,也算是一位少年英主。张居正亲自教导他,安排课程,指导读书,选拔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