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金刚经》运用到生活中.docx
上传人:17****69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如何把《金刚经》运用到生活中.docx

如何把《金刚经》运用到生活中.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如何把《金刚经》运用到生活中如何把金刚经运用到生活中2021-11-1319:00:02小编:admin在2500多年前,我们的佛陀释迦牟尼佛与须菩提等弟子,在古印度的舍卫国,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对话,谈论的主题就是“如何修证成佛”。这场对话被记录下来,流传翻译到中国,它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金刚经。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顾名思义,它是一部属于般若思想的经典,就经题来看。所谓“金刚”,其实本意是一种矿物名,在这里引用,主要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用来比喻般若智慧如金刚一般,能破除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第二种解释是将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比喻成金刚,坚固难断。所谓“般若”,是一种智慧,破除一切执障而圆悟真理的大智慧。所谓“波罗蜜”,就是“到彼岸”,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这部经的名称用白话简单来说,就是用无坚不摧的锋锐的般若智慧,来破除凡夫的一切烦恼执着,破除一切无明执障而到达究竟圆满的彼岸。金刚经历来被人们看成是一部非常深奥的经典,同时也广受人们的喜爱。从姚秦的鸠摩罗什三藏法师到唐朝的义净法师,在这三百年间,总有六种金刚经的译本。其中以罗什法师的译本最具特色,最吸引中国人的风格。无论在语言的简练流畅,还是内容的忠实程度,其他译本都不能与之媲美,这才使它至今仍独步于教界。金刚经在中国不管是教界还是学界,对它都是非常的喜爱,比如一些文人们爱其文字优美而去读诵,像一些爱好哲学的人们仰慕它的哲理丰富而去分析。在中国佛教界内部的弘扬也极为普遍,如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被誉为是修行的指南,开悟的钥匙。尤其唐宋以来盛极一时的禅宗,与本经结有深厚的因缘。据说六祖慧能,就是听了本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豁然开悟的。本经在民间也很受欢迎,普通信徒也以读诵金刚经为日常功课,并从中得到受用。那么,金刚经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它把如此甚深的般若思想经典,却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作为他的发起因缘,这也是我今天要选“金刚经的生活实践”这个主题的原因。下面分为三点来讲述今天的主题:第一点:简单介绍金刚经的核心思想第二点:以朴实生活为修行的起点第三点:以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来作为我们生活实践的核心内涵。首先第一点:简单介绍金刚经的核心思想金刚经是一部表述般若经典思想的核心代表作,整部般若经的核心思想就是在阐述缘起性空的教义,这也正是金刚经的核心思想。在金刚经中处处可以体会到缘起性空的般若之理,如金刚经最后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如经文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意思是说世界上一切有所作为的事物,都是虚妄不实的,如同梦、幻、泡、影、露、电一般。因为这一切都是缘起的,既然是缘起的,那必定是性空的,这缘起性空的般若思想,就是金刚经的核心思想。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思想对我们学佛来说,非常重要,如大智度论云:“般若波罗密,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密。”又如大般若经中说:“摩訶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摩訶薩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如此重要又如此甚深的般若思想,但在金刚经中却以日常的朴实生活来作为他的发起因缘,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接下来第二点所要谈的“以朴实生活为修行的起点”。同时也是修行的重点。第二点:“以朴实生活为修行的起点”。说到修行,通常会让人联想到诵经、坐禅、礼拜等等,总之是有固定的形式。当然,我们不能否定这是修行,但“修行”二字,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就如金刚经的开篇,有一段关于佛陀生活的细节描写,很细致的交代了佛陀入城乞食,回到僧团后,“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的简朴生活过程。这在其他经典中,比较少见。那么,为什么金刚经要以佛陀的这段生活细节,做为本经的开篇之首呢?我们知道,世间上的一切技能,都可以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佛法更是如此。如果我们不能将高深的佛法理论,运用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那么,佛法将失去活泼的生命力。在这段经文之中,佛陀就是以自身为表率,示现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之中,处处都可以展现佛法最尊贵的般若之光!据传灯录中记载着这样一个公案:当年马祖道一年轻时在南岳坐禅,但苦修禅坐而无法开悟,其师怀让禅师为了点化他,前去相问:“你坐禅图什么呢?”道一说:“图作佛。”於是,怀让禅师就拿砖在他面前的石上磨,道一诧异的问:“你磨砖作什么呢?”怀让禅师说:“磨作镜。”道一顿时觉得好笑:“磨砖岂能成镜?”怀让禅师不失时机地反问他:“磨砖不能作镜,坐禅又岂能成佛?”道一又问:“那应该怎么办?”怀让禅师进一步开导他说:“如果一个人坐一辆牛车,假如车突然停下来,那你应该打车还是要打牛?”马祖道一当下就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我们平常修行也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总是把修行局限在某种固定形式上,却不知道其实修行就在修我们的一颗心。那么,如何修这颗心?这里告诉大家要在日常生活中去修持,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