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docx
上传人:新槐****公主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docx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本书第三章《为对话创设正确的环境》中讲了“一日对话活动安排”,文中既讲到了如何利用“来园与离园”、“点心时间与进餐时间、“不受干扰的游戏和探索时间”来展开自发性对话,也讲到了如何在一日活动中找准时机开展促动型对话,让师幼、幼幼间有充分对话的机会。审视自己的教学,一日生活似乎真的被排的满满的`,几点到几点干什么,每天都是规定好的。虽然师幼、幼幼也有交流,比如:早晨幼儿会告诉我一些有趣的事情,我会简短的和他们聊一聊;每天上午都有“晨谈”,和幼儿谈论最近特别有趣或需要注意的事情,幼儿也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平时幼儿有什么问题或疑问都会耐心解答;游戏中通过与幼儿对话引导幼儿更好游戏,帮助幼儿解决矛盾……但是,我知道这些还远远不够,有时只是满足回答幼儿问题,不会和幼儿一起讨论,去深入探究。比如:早晨幼儿来告诉我,“老师我穿了新衣服!”,我会说很好看,会问他谁买的。然后,我会考虑到现在是晨间游戏环节,草草几句后就会“催促”他赶快去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吧。类似这样的情况很多,正如书中描写的那样:似乎老师的职责就是赶紧让孩子加入满满当当的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去玩、去学,根本想不到停下来大家聊一聊。不但师幼对话没有充分挖掘,幼幼互动的机会就不多。因为平时除了游戏时幼幼交流较多,其他时候几乎都是教师占主导地位。比如:有时学习活动前我在发学习材料,会让幼儿耐心等一会,因为感觉就一点时间,如果他们一说话就很很疯、很吵,再要让他们安静下来学习又要多花一些时间了。有小朋友如果讲话大声还会对孩子说不要讲话,没有问孩子在说什么就否定他们对话的行为了。还有很多类似情况,教师常常要求幼儿休息不要讲话,或者引导孩子去操作、完成任务,也就不自觉地就影响了他们聚在一起对话的机会。看了这本书,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理解孩子想表达是好事,应创设师幼对话、幼幼对话的机会,鼓励孩子与老师、与同伴多交流,这才是尊重孩子的表现,也是促进孩子发展的方式。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2每次寒暑假,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放松身心尽情享受这短暂的假期外,还有一件事情可不能忘记,那就是给放松的“灵魂”充充电。这次的寒假,又会有怎样的神秘礼物等着我们呢?《老师,你在听吗?》一书,探讨了师幼之间的谈话艺术,以及通过对话教育幼儿的好途径,着重围绕教师如何创造一种民主对话的环境,如何支持高质量的交谈,如何鼓励、支持对话的学习和发展以及如何帮助幼儿在有限的语言能力前提下参与对话进行了阐述。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对于年轻教师的我们来说,无不是一份丰盛的大餐,慢慢咀嚼,在仔细品味中收获所需的营养;无不是一次全新的充电,慢慢感受,在滚滚的电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无不是一场美好的旅途,慢慢体验,在新奇的景点把握美好的瞬间……每天在与儿童的对话中应有一些问题是为了揭示儿童的想法,但仍有一些对话是为了准确地从儿童那里了解信息。但慢慢地,更多的对话是要弄明白儿童的想法,教师要开始逐渐询问儿童的意见和想法,而不是主观臆断。当孩子们中产生一些特殊的想法或特别的想法时,作为老师,我们应尊重他们的想法,努力地支持他们。在一次画“切开的西瓜”活动中,我要求孩子们把西瓜的瓜瓤画成红颜色或者黄颜色,可是在最后完成的作品中,我发现一块西瓜被涂成了粉红色,是茜茜画的。我也没多想,就问她说:“平时我们吃的西瓜只有红颜色和黄颜色的瓤,你怎么乱涂颜色了呢?”茜茜只是一贯地保持她甜甜的`笑容,没有说什么。这时保育阿姨正好进来,听见了之后,她笑着对我说:“也没错的呀,没有熟的西瓜不就是可以那个颜色的吗?这才“恍然大悟”的我赶紧又当着大家的面对茜茜说:“原来你画的是没熟的西瓜呀!”她想了想之后害羞地点了点头。于是我便把茜茜的这一特别的想法和其他小朋友进行交流,大家一致认可了她的想法。此时此刻,我在尊重茜茜自身想法的同时,也保护了她的自尊心,同时也为其树立了绘画的信心。再如角色游戏,有时我们老师往往会以自己的喜好把一些观点、想法强加给幼儿,而没有认真倾听、尊重他们的想法。书中提到在准备活动或材料时,教师可以让儿童自己来选择材料制作的一些东西。其实,在我们的角色游戏中,尊重儿童的想法也可以很好的落实、体现。就拿“百宝箱”游戏来说,老师可以通过这个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缺少游戏材料或想增加游戏情节时,自主地到“百宝箱”中寻找可以替代的“宝贝”,让游戏更加顺利、精彩地开展。最主要的是,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