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绪论第一章现代油气生成理论第二章输导体系与油气运移第三章油气聚集过程与成藏期第四章断层与油气聚集与运移第五章油气藏封盖保存理论第六章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与油气成藏第七章含油气系统与成藏动力学第九章天然气地质学进展绪论:现代油气生成理论(未熟低熟油理论、煤成油理论)油气运移聚集理论(优势通道、输导体系)流体封存箱与成藏动力学(异常压力与成藏、幕式成藏)油气藏封盖保存理论(盖层与断层封闭理论)天然气成藏理论(晚期成藏、动态成藏、深盆气与煤层气成藏理论)含油气系统与油气成藏系统第一章现代油气生成理论一.干酪根热降解成烃理论要点:在成岩作用晚期,有机质主要由干酪根组成,热降解形成大量油气;干酪根是石油的主要前驱物质;沉积岩必须达到一定埋深(温度),即门限深度(温度),才能大量生成石油;油气生成数量取决于干酪根的类型及其所经历的地质时间和温度。四个阶段:(1)生物化学生气阶段。低成熟演化阶段,主要为活跃细菌作用,生成生物甲烷和少量二氧化碳和水。生物单体转化为干luo根。后期生成少量液态石油。(2)热催化生油气阶段。成熟演化阶段,主要为粘土矿物的热催化作用,热力使干luo根化学键大量断裂,转化为大量烃类。生油窗。(3)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高成熟演化阶段,残余干LUO根和大分子液态烃,在热力作用下,生成水、二氧化碳、氮气等。低分子量烃类转化为凝析气,采至地表,为凝析油。(4)深部高温生气阶段。过成熟演化阶段,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剩余干LUO根,裂解,生成碳沥青、石墨。液态烃和重烃在热变质作用下,转化为甲烷。干酪根热降解成烃理论在勘探中卓有成效。存在问题:(1)忽略了成岩-深成作用早期沉积岩中可溶有机质对油气形成的的贡献;(2)不能很好地解释在生油门限以上形成的大量未熟石油。二、低熟油理论1.低熟油基本概念(Immatureoil)低熟油: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石油。(未熟-低熟油)低熟油生成的物质基础:1)各种显微组分的热稳定性与生烃活化能不同,生烃时间和生烃潜力不同。2)若源岩有机质中存在大量化学性质不稳定、活化能较低的富氢显微组分,可生成低熟油。2、低熟油形成机理:1).树脂体早期生烃植物分泌出树脂,随沉积物埋藏,树脂可转化成树脂体。树脂体可在低温条件下率先早期生烃。2).木栓质体早期生烃木栓质体来源于高等植物,在低热条件下,发生低活化能的化学反应,生成并释放以链状结构为主的烃类。3).细菌改造陆源有机质早期生烃细菌作用对陆源有机质进行降解改造,提高富氢程度和“腐泥化”程度,使有机质热降解生烃反应所需活化能降低,有利于生成低熟油气。4).高等植物蜡质早期生烃高等植物蜡质易于水解形成长链脂肪酸和长链脂肪醇。在低温阶段,经脱官能团形成原油中C22+正构烷。5).藻类类脂物早期生烃藻类以蛋白质和脂肪物质含量高为特征。藻生物类脂物结构简单,在低温还原条件下,可转化成链烷烃和环烷烃。6).富硫大分子有机质早期降解生烃干酪根中不同原子间的键能不同,S—S和S—C键易断裂,富硫大分子可早期低温降解形成低熟油。3、低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一般为重质油,也有凝析油和轻质油。饱和烃含量较低,非烃和沥青质含量较高,饱/芳比低。甾烷的立体异构化程度低,如C29甾烷20S/(20S+20R)小于0.4为低熟油,小于0.2为未熟油。4、低熟油的分布特征分布广泛,多与陆相沉积或陆源有机质有关。具有早期生烃和分期生烃特点。不是每个盆地都有低熟油,必须具备特定的有机母质和适宜的沉积-成岩环境,才能形成低熟油。湖盆范围小,邻近物源区,有机质搬运距离短,沉积速率高,有利于各种沉积有机质的堆积和保存。三、煤成油形成及特点1.煤成油的基本概念煤和煤系地层中分散和集中的陆源有机质,在煤化作用过程中生成的液态烃。煤系烃源岩特点:有机碳含量高,可溶有机质含量偏低与湖相泥质烃源岩相比,煤和含煤岩系相对贫氢,在煤化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要是低分子量的烃类。多数情况下,煤系和气藏相联系。2.煤的显微组分及其生烃潜力煤生成液态烃的能力大小,与煤的类型和显微组分组成密切相关。富氢的显微组分具有更大的液态烃生成潜力,煤显微组分的生烃能力从大到小为: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生烃潜力取决于煤中壳质组的数量与组成。3、煤成油的排驱机理及成烃模式煤的微孔隙性,高塑性和高吸附性使煤成油的排驱受到限制,并造成地质色层分异效应。三种排烃机理:压实排驱:低熟阶段,Ro=0.5--0.7%连续沥青网络运移:生油窗,Ro=0.7--1.2%气溶方式运移:成气阶段,Ro大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