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清史“戏说”.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9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浅议清史“戏说”.doc

浅议清史“戏说”.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otherk1浅议清史“戏说”冯佐哲近年来在影视屏幕上,经常出现涉及清朝历史的影视剧(俗称“辫子戏”、“清宫戏”),而且往往每部戏都标榜自己是历史“正戏”,有的虽说自己是“戏说”、“秘史”、“现代历史古装戏”……五花八门,眼花缭乱,数量颇多,良莠不齐,不一而足,但它们大多以演绎“清史”为背景;可是它们的剧情、故事又绝大多数与真正的清史“无关”。笔者就此问题,拟想简单地谈谈个人看法,以就教于各位读者和方家。有关清史戏剧、小说、电影、曲艺,很早以来就出现了,而且数量不少(如,《施公案》、《彭公案》、《刘公案》、《盗御马》、《杨香武三盗九龙杯》、《太平天国》、《洪秀全》、《杨乃武与小白菜》、《满汉斗》、《宋景诗》、《武训传》、《清宫秘史》、《半把剪刀》、《赛金花》、《鸦片战争》、《甲午海战》、《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不一而足;但是这些戏剧、影视和曲艺的编导者,一般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参考了大量正史、野史、笔记、传说,甚至历史档案,反覆推敲,千锤百炼,才动笔写就的。并往往是初稿完成后,又广泛征求意见,才最后定本的。每当一部新戏排演出来,正式公演以前还要预演几场,征求观众和专家的意见。可是自从兴起于港台的“戏说戏”(如,电视剧《戏说乾隆》)传入大陆后,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在最初几年,也就是电视历史剧刚刚兴起的那几年,每排一部新戏,特别是所谓“清史正剧”(即与历史比较贴近的影视剧),也还是要参考一些有关清史的书籍、资料,找一些历史学家、宫廷史家作顾问,咨询、征求意见。有的还在影视剧的“开篇”,标明“这不是历史”,“你说它是,它就是,你说它不是,它就不是”等等文字和唱词(如,《宰相刘罗锅》等)。可是到后来大量引进港台“戏说剧”、“武打戏”后,因为趣味低级,品位不高,媚俗,斗笑取乐,能够吸引普通素质不高的观众的眼球,收视率很高,故经济效益高,来钱快,收入大(据说第二部《环珠格格》,琼瑶还未封笔,各电视台就竞相抬价,最后竟以55万元一集的“天价”成交)。于是大陆制片商、剧作者便纷纷效法,趋之若鹜,再加上强强联手的明星演员阵容,纷纷加盟进来(因为出场费特高),结果便一发而不可收拾,以至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胡编滥造出一部电视历史剧来,甚至几乎到了“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地步;这些作品,几乎全是违背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创作的原则(即剧情严重违背清史的真实),造成这些所谓的“清史”影视剧的故事情节,多与真实的“清史”出入颇大,相差甚远。有的甚至不顾历史时代背景、时间、地点合适不合适,不管人物年龄大小,合不合理,剧中人物是否会生活在同一时代(即是他们活着的时候会能否见过面),大搞“张冠李戴”、“黑白颠倒”、“移花接木”和“关公战秦琼”的伎俩,于是闹出许多笑话来,令人齿冷。尤其应该指出的是我们的不少观众,由于知识和素质的限制,特别是一些青少年观众,很容易把它们作为真实的清朝历史来看,误以为历史上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以致造成了不良影响和错误的历史教育,也就是说这是贻误子孙后代的短视作法;如果听之任之,不管不问,让这种“戏说历史”泛滥下去,那将后患无穷。殊不知有些“清史”影视剧的炮制者,其中包括编剧、制片人、导演,以至演员等,大都缺乏专门的清史知识,缺乏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因此他们创作出来的产品,大多都是剧情严重违背了历史真实性,歪曲、篡政了历史本来面目,以致有悖于常理;更谈不上熟习清朝otherk2的典章制度、职官设置、称谓,地理和天文……,乃至出现了令人惊异、可笑的纰漏,甚至为了哗众取宠,为逗笑取乐,而闹出了不少笑话。而有些观众,也“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甚至把本来是错误的东西,却当成了正确的接受下来,并进行传播、扩散,如不及时指正、澄清,后果将不堪设想。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最为遗憾的是理论界(特别是史学界)和文艺界的人士,虽有少数人(他们是著名的学者,剧作者,小说家,如吴小如,资中筠,何满子、王春瑜、魏明伦和熊召政等)不断地著文、演讲┅┅,指出其利害、弊病,但时至今日,并末引起更多数人的关注和重视,有的人反而把那些“较真”的人,视作“迂腐”,“不知趣”……,给以嘲笑、讽刺,笔者认为这是不妥的。下面想从以下几方面试举一些事例,略作分析、说明,看看现在是不是应该“较较真”了。一、胡编滥造,歪曲史实(1)郑成功的儿子郑经,明明是因病而亡的,可在《康熙王朝》中却变成了他本人用刀“抹脖子”自杀而亡的;(2)康熙皇帝本来驾崩于畅春园寝宫内,而不是死在乾清宫的宝座上;他的“遗诏”,本来是在畅春园中交给隆科多等少数人的,而不是在乾清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