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理解结的寓意。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理解结的寓意。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教学准备:教师:结的饰物以及相关资料。学生:查找有关结的资料。教学过程:一、猜谜语,导新课1、同学们,今年过年的时候,老师收到了一个很特别礼物,请你来猜一猜。出示谜面:一缕红丝线,交错结龙凤。心似双丝,中有千千结。出示结,贴到黑板上,并板书课题。师:你对结有那些了解?(可结合字形了解结)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品有关结的文章。结是一种饰物,以它为题,如果你是作者朱杰人,有可能写哪些内容?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过渡:同学们想到的内容可真不少,现在老师就请你们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的想法和你们一样吗?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3、说说作者在课文安排了哪些内容?(对照前面的板书,在前打对勾,学生没有提到的内容补充到黑板上。)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师:你喜欢结吗?为什么?从课文中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寻找答案。并让学生做好批注。1、第二、六自然段:从哪里可以看出结特别受宠?(讲完“寓意丰富”一段,可相机提出:如果结挂在外国朋友的家中,有什么寓意?)2、第三自然段: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结市民间艺术的杰作?(巧夺天工、变化无穷、叹为观止)结合学生的回答,理解词语的意思。从中可以看出结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一代又一代的人也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寄予其中。引读:他们或象征幸福——过渡、拓展:结不仅外形变化无常,而且寓意极其丰富。现在在很多的家庭中都挂着结,这有什么寓意?你还看见哪挂着结?他有什么不同的寓意?(如:行车“平安”、商店“生意兴隆”)3、第四、五自然段: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学生自读、再指名读指名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小组讨论: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让学生自由表达,各抒己见指导学生画出文中的相关语句:这个“头”就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因此,节又被称为“同心结”板书:同心结齐读第五自然段四、拓展延伸就同学上课伊始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可结合学生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五、作业1、摘录优美的词语、句子。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文教案篇2商鞅南门立木教学目标1.认识“鞅”字,学会“孝、葫、础”三个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义,并积累词语,2.读懂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3.根据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教学难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商鞅变法的相关资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认识“鞅”字,学会“孝、葫、础”三个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义,并积累词语。2.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条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教学难点: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条理。教学准备1.生字词语卡片。2.商鞅的个人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认识人物1.导语:先人孟子曾经说过“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从中告诫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和做法,否则无法成功。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一位名叫商鞅的改革家,为了争取国家富强,主张变革不适合国家发展的旧的法规,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保证变法成功,商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历史故事《商鞅南门立木》。2.板书课题:商鞅南门立木。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认识商鞅(教师补充)。商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变法内容主要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十年之后,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4.教师小结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商鞅变法前,为取信于民而发生的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