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讲座引言在执行过程中,某些条款不够严密,某些条款与现行其他标准不够协调,造成执行上的困难;少数勘察人员和审图人员未全面掌握《规范》条文和条文说明,孤立执行某些强制性条文,产生理解上的偏差;随着技术的进步,有些条文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需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了解执行中的问题。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在我国岩土工程标准化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规范面临的主要问题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局部修订(1)某些条款不够严密,某些条款与现行其他标准不够协调,造成施工图审查时执行上的偏差;(2)《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部分摘自本《规范》,少数勘察人员和审图人员未全面掌握《规范》条文和条文说明,孤立执行某些强制性条文,产生理解上的偏差;(3)相关国家标准正在制订或修订,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和《工业建筑防腐蚀规范》,有关场地地基抗震与水和土腐蚀性评价的问题,需互相协调。(4)如何对应实施强制性条文及施工图审查以后出现的一些问题?关于《强制性条文》和审图对审图工作对看法从行政管理的层面上看,这项措施有利于在事故发生后明确责任,在事故不断发生的特殊条件下,进行这种强制性的管理是需要的。从技术层面来看,这种全面审图的做法,未必能普遍提高技术水平,且不利于发挥工程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估计有问题的工程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则采用这种措施或许是需要的;但这就涉及对我国工程界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责任感的正确估计问题。从审图制度执行的情况来看,防止“扩大化”和“宁左勿右”的倾向是值得注意的。所谓“扩大化”是指审图不仅审强制性条文执行的情况,而且已经扩大到审查并不是强制性的条文,似乎凡是在全国性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写的条文在全国各地都必须执行,完全抹杀了地区性的特点。所谓“宁左勿右”是指审图人员怕犯错误,宁可审得过头一点,“左”一点不会犯错误,不那么因地制宜,也不实事求是。回答一位从事审图工作朋友的苦脑:不知道现在要求审图起什么作用,照原来的规定是审查是否执行了强制性条文,现在不知是否扩大了审图的范围。你说的造假、蒙骗的问题已经不是执行技术标准的问题了,这些单位的总工程师是干什么的?院长是干什么的?是打假的问题,难道审图变成打假了?在目前市场比较混乱的情况下,只从技术层面进行审图工作确实很难办,也为难你们做审图的了。目前,审图的重点是勘察报告,是审勘察的结果不是审勘察的过程。而影响勘察质量最关键是野外工作和土工试验,钻探取土是否符合标准?编录是否符合标准?试验是否符合标准?如果这些环节上做得不地道,审查报告有什么用?例如,对桩基的参数提供,各个工程师可以有不同的经验,各个单位也可以有其自身的商业技术的秘密,这些似乎应当是本单位总工程师把关的内容,如果审图要审这些东西,难道能保证每个审图的工程师都比送审单位的总工程师的水平还要高?我想这种技术性、经验性很强的内容,应当允许各个单位,各个工程师做出自己的水平,这种问题往往是多解的,不可能给封顶了。不能说按规范的参数表提供参数可以通过审图,而提供了与规范的参数表不同的参数就不可以。如果审图的结果走到这一步,那真是岩土工程的不幸,还要岩土工程师干什么?一个中学毕业生都会查表内插。《规范》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关于室内试验关于原位测试关于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关于岩土工程评价关于报告编写关于岩土分类岩石与岩体的区别是什么?岩石分类为何不与结构面挂钩?岩石与土是否有明确分界?在前苏联的工程地质教科书中,常将土称为“岩”,流传至今,将土性也统称为“岩性”;在考虑结构面影响以前,土力学涵盖了岩石力学,因为用的都是连续介质力学的方法。关于“硬土/软岩”软岩在世界上分布非常广泛,仅泥岩和页岩就占地球表面所有岩石的50%左右。软岩可以分为原生软岩和风化软岩两大类;原生软岩主要是指在温度不高和压力不大的条件下形成的沉积岩,粘土基质含量高,胶结程度差,开挖暴露在大气中易吸水膨胀、湿化崩解,强度迅速降低;风化软岩指因风化而破碎、软化的岩石,硬质岩风化成的软岩主要是全风化带与强风化带,也包括少数中等风化。与《土的分类标准》什么关系?分类方法开始变化:1970年代,建筑地基规范编制时,对粘性土的分类改为现在的界限,划出了粉土一类,其他行业并没有采用这种方法,但试验标准没有变化;划分粉土的工程意义;30多年来,粉土的研究得到了发展。试验的变化:1980年代,为了将美国的统一分类法引入我国,把美国的碟式液限仪的结果等效为锥式仪,出现了两种规格,一种是76g圆锥17mm的沉入深度,另一种是100g圆锥的沉入深度20mm,都认为自己是符合美国标准的;对塑限试验,也改用圆锥沉入的方法,但这并不是美国的方法,我国出现了两种规格的联合测定仪;锥式和碟式两种方法的原则区别。用塑性平衡的观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