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赤壁赋第一篇:赤壁赋〈赤壁赋〉教案一、导语设计余秋雨先生在散文《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一起走近苏东坡。三、字词积累,疏通课文1、通假字:⑴举酒属客:“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⑵冯虚御风:“冯”通“凭”,乘。2、古今异义词:⑴七月既望:古义农历每月十五。今义常用希望义。⑵纵一苇之所如:古义往、到。今义常用适合、如同。⑶冯虚御风:古义太空。今义常用空虚义。⑷望美人兮天一方:古常用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今义常形容人容貌漂亮。3、一词多义:歌:扣舷而歌之(动词,唱)倚歌而和之(名词,歌声)望:七月既望(名词,阴历每月十五。)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动。)纵一苇之所如(往、到、动。)之:哀吾生之须臾(助词,主谓间不译。)惟江上之清风(结构助词,的。)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不译。)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助词,表被动。)4、词类活用⑴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⑵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⑶正襟危坐(使动用法)⑷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⑸方其破荆州(使动用法)⑹渔樵于江渚之上(名作动)四、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思路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2、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明确:月下泛舟乐吊古伤今悲阐述哲理喜总结: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五、解读课文,分析苏轼的人生观1、讨论一:主客对话中的悲喜原因是什么?明确:乐的原因:月夜秋江,具有诗情画意。悲的原因:英雄已逝,人生短暂,理想飘渺。喜的原因:变与不变。六、课文总结前后《赤壁赋》写于苏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在沉重的精神压力下,苏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感慨世事的纷扰和虚无,他哀叹人生如梦,他渴望从那唯一不变而又与世事无关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中,求得慰藉和超脱。在黄州的四年,他过着清苦恬淡的生活,与和尚为友,同渔樵杂处置地耕田,种桑养牛。然而,东坡毕竟是一个胸怀旷达,政治上有抱负的人。他想从佛老思想中寻求慰藉,寄情山水,幻想出世。可是,他终究未能超脱也不甘超脱。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他触景生情,倾吐了自己对曾经大显身手、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崇敬、颂扬的感情,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总之,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七、课文拓展1、阅读苏轼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2、关于苏轼评价:⑴“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⑵学者林语堂评价苏轼:“一个不可救药得乐天派,一个伟大得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得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日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于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只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是最能表现他的特质。”第二篇:赤壁赋赤壁赋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2、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之战》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题解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消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