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更换环网柜、分支箱作业指导书1目的规范停电更换10kV环网柜、电缆分支箱更换的作业行为,提高停电更换10kV环网柜、电缆分支箱的作业水平,确保更换质量及设备的安全运行。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所管辖电网运用中的10kV环网柜、电缆分支箱停电更换作业。3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引用而构成本作业指导书的条文。本书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书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50150-9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69-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1-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T11022-1999《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的共用技术要求》DL408-1991《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DL409-1991《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电力线路部分)》DL5009·3-1997《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变电所部分)》DL474.1-1992《绝缘电阻、吸收比和极化指数试验》JB8114-1995《额定电压26/35kV以下电力电缆附件基本技术要求》4支持性文件10kV开闭所配电站、箱式变电站电缆分接箱典型方案图集(2002年10月,中国电力出版社)云南电网公司《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试行)Q/YNDW113.2.189-2006《绝缘电阻试验作业指导书》Q/YNDW113.2.187-2006《交流耐压试验作业指导书》Q/YNDW113.2.200-2006《交流耐压试验作业指导书》4QB/YW105-023-2007Q/YNDW113.2.190-2006《直流电阻测试作业指导书》5技术术语5.1环网柜环网柜是由各个环网供电单元(负荷开关和熔断器等)共同组合而成的供电柜。5.2电缆分支箱电缆分支箱是根据电力电缆工程实际需要开发生产的一种10kV配电产品,便于各分支电力电缆的连接、安装、施工和定期维护。6安全措施6.110kV环网柜、电缆分支箱停电更换作业必须填写第一种工作票。并严格按照南方电网公司《电气工作票技术规范》及云南电网公司《电气工作票实施细则》执行。6.210kV环网柜、电缆分支箱停电更换前应保证所有进、出线电缆确已停电,并由运行人员或施工人员做好相应安全措施后方可进行。6.3工作负责人应会同运行人员检查并确认安全措施。6.4作业开始前,工作负责人向参加工作的所有人员宣读工作票,并交待现场安全措施、技术措施、作业方法及危险点(参加工作人员均应在第一种工作票背面签字)。6.5作业人员应做到互相监护、互相关心安全。6.6现场作业人员应着装整齐,正确使用和佩戴劳动防护用品,严禁穿拖鞋、凉鞋、高跟鞋。严禁酒后进入施工现场。6.7临近带电体的作业,应保持与带电体足够的安全距离。6.8作业区域应装设围栏绳,设置警告标志,防止行人穿行或逗留。户外夜间作业应设红灯示警。6.9沟道内作业,必须保持良好的通风和照明。6.10作业场所应保持整洁,垃圾或废料应及时清除,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坚持文明施工。6.11焊接和切割的安全措施6.11.1焊接、切割工作场所应有良好的照明,在人员密集的场所进行焊接工作时,宜设挡光屏。在焊接、切割地点5m范围内应清除易燃易爆物品,确实无法清除的,必须采取可靠的隔离或防护措施。6.11.2不宜在雨、雪大风天气进行露天焊接和切割作业。如确实需要,应采取遮蔽雨雪防止触电和火化飞溅等措施。5QB/YW105-023-20076.11.3焊接或切割工作结束后,必须切断电源或气源,整理好工器具,仔细检查工作场所周围及防护设施,确认无起火危险后,方可离开。6.11.4电焊设备使用前应进行检查,确认无异常后方可使用。6.11.5气瓶应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场所,夏季应防止日光曝晒。严禁和易燃易爆物混放一起,严禁靠近热源,气瓶与明火距离不得小于10m,严禁氧、乙炔瓶一起放置。乙炔气瓶应保持直立,并应有防止倾倒的措施,不得放在橡胶等绝缘体上。6.11.6气瓶及附属设施的运输、使用和存放还应按照DL5009.3-1997《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变电所部分)的相关规定执行。6.12起重和搬运作业安全措施6.12.1起吊设备应绑牢,吊钩悬挂点应与设备的重心在同一垂直线上,吊钩钢丝绳应保持垂直,严禁偏拉斜吊。落钩时,应防止设备局部着地引起吊绳偏斜。6.12.2吊索的夹角一般不大于90埃?畲蟛坏贸?120°。6.12.3起重工作区域内无关人员不得停留或通过。在吊臂及吊物下方,严禁任何人员通过或逗留。6.12.4起重机吊运重物时应走吊运通道,严禁从有人停留场所上空越过。6.12.5吊起的设备不得在空中长时间停留,短时间停留时,操作和指挥人员均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