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学生住校生和非住校生挫折应对状况调查.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广西中学生住校生和非住校生挫折应对状况调查.doc

广西中学生住校生和非住校生挫折应对状况调查.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汉中www.0916auto.comiyd一、研究背景中国论文网所谓挫折就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1]从某种意义上讲,挫折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人们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挫折。因此,挫折是人一生的伴侣,认识挫折、适应挫折、学会理性地面对挫折和积极地解决挫折,是每个人终生的课题。目前,在全国绝大多数中学都实行寄宿制——封闭式管理,少数学校采取半封闭式管理,即离校近的学生外宿,离校远的内宿;内宿生即住校生,他们每天的学习、生活、运动、休息都在学校进行,只在周末或节假日放假才回家;外宿生即非住校生,他们只有学习在学校,其余时间都在家。而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那么住校生和非住校生在应对困难、挫折上是否有差异呢?如果有,这对学校、家庭在今后教育管理学生上将提供重要的指导。二、调查对象和方法(一)调查对象笔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了防城港市8所中学,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和高三6个年级,共计2168名学生,其中兼顾了男女比例、年级比例等指标。(二)调查方法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使用的问卷参考了四川师范大学刘卡静编制的生命意识和生存技能问卷、台湾学者宋秋蓉所修订的生命意义感问卷。问卷包括三个维度:问卷一为生命意识问卷;问卷二为生存技能问卷;问卷三为生命意义感问卷。当发放问卷时讲解具体要求,以不记名的形式确保问卷的真实性。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168份,有效率约为90%。实际调查样本构成情况见表一。三、数据处理与调查结果(一)数据处理所有的问卷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二)调查结果从是否住校的t检验可以发现,住校学生在生存技能问卷的五个维度之一挫折应对的得分高于非住校学生,且两者存在显著差异。四、结果分析与建议(一)结果分析1.学业挫折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不理想、退步、努力后无提高、对学习环境的不适应,从而无法面对家长和教师的期望,进而产生厌学心理。2.人际交往中的挫折[1](1)有的学生和同学之间不能互相理解和信任,学习生活中得不到同学的支持,甚至受到排斥;还有单相思或失恋等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挫折。(2)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得不到教师的理解、肯定和表扬而产生的挫折。(3)部分家长过于严厉,对小孩的要求过高,使小孩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赞许而产生的挫折。3.自我方面的挫折面对挫折,住校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只能想办法自己解决或寻求教师、同学的帮助得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培养了他们认识挫折、适应挫折、学会理性地面对挫折和积极地解决挫折的能力。而非住校生在面对这些挫折时,因为父母在身边,就习惯让父母去解决这些困难和挫折,因此养成了他们依赖的心理,这必然会造成住校生的挫折应对能力高于非住校生。(二)建议1.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学校可以把“挫折教育”作为一种教育途径,由学校统一组织严格的和具有一定强度的军训、野营、体育锻炼、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经受艰苦生活的磨炼,把更多的困难摆在他们面前,让他们主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使他们具有应付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解决挫折的过程中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从而提高抗挫能力。[2]2.加强责任感教育缺乏责任感是中学生在遇到挫折后消沉、颓废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加强责任感教育,从点滴小事做起,使中学生逐渐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让他们有锻炼的机会,这样才能使他们在遇到挫折后更好地进行心理上的自我调节。3.重视家庭教育家庭环境是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要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家长应该掌握好对孩子爱的尺度。爱孩子就应该给孩子自由空间去锻炼他们的能力,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和时间,去学会如何独自应对困难和挫折。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不要对孩子过分同情,更不要替孩子承担本该由他们自己承受的挫折。这样才能培养出孩子走出逆境、迎接人生各种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实际能力。参考文献[1]王玉玲.浅析中学生的挫折心理及其应对[J].科技资讯,2010(15).[2]向守俊,陈旭.中学生挫折应对训练的有效性原则[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6).(责任编辑黄晓)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