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苏教版必修五)教材分析及教学简案.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4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长亭送别》(苏教版必修五)教材分析及教学简案.doc

《长亭送别》(苏教版必修五)教材分析及教学简案.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任沁第页共NUMPAGES11页《长亭送别》(苏教版必修五)教材分析及教学简案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任沁《长亭送别》位于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本专题共三个板块,“如泣如诉”、“执子之手”、“旧日时光”,分别对应专题导言中的“亲情的歌哭”、“爱情的悲欢”、“友情的冷暖”。《长亭送别》是第二专题的第一篇,另一篇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两篇都是戏剧。“执子之手”板块的两篇课文题材上都是抒写爱情,体裁上分属于中外戏剧,自可进行比较教学。但由于《长亭送别》是第一篇,教学时暂不考虑比较,要到教学《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时才需安排比较。本专题是“此情可待成追忆”,中心落在“情”上,因而本篇的教学应围绕“情”展开。首先应关注“什么情”,或者说《长亭送别》中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爱情具有怎样的特点,也就是围绕“情”本身。其次,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此,而是要基于选文,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情感的,也就是本文的表达之妙。然后,根据上述分析,总结本篇中的“情”感人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真挚、丰富、高尚的情感”(专题导言)本身具有感人的力量,另一方面是因为作者善于“使本来抽象的感情变得生动具体”(专题导言)。最后结合专题、板块概括《长亭送别》内容和表达上的“个性”和独特之处。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本专题的编排价值和教学目的。《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节选,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西厢记》,学生不明《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对本篇节选的理解也会遇到障碍。因而编者在注释①中将西厢故事详细介绍了一下。并且讲明“《长亭送别》为《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写崔、张分别的情景”,注明“标题为编者所加”,以免学生误解。同时也将作者王实甫简单介绍了一下,关键是点明王实甫是“元代戏曲家”,使学生有个文学史的概念。基于注释①的内容,教师教学介绍背景知识时,虽还需分作者介绍和作品介绍两部分,但就可以简而化之了。关于作品介绍,教师不需要将西厢故事再完完整整讲一遍,只需让学生看注释。至于作者介绍,注释①中的内容也足够了,其余的高中生不需要了解。但是元杂剧的常识要简单提一下,因为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中国古代的戏曲。《长亭送别》书下其余注释主要是对元曲中的难理解的字词句进行了解释,并将中学生可能不认识的字注了音。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但实际上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还是比较费力,因为元杂剧中的曲子吸收了很多民间口语的成分,超出了中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范围。所以,教师还是应当花大量时间在文言的疏通上,不能因为书下有详细的注释就忽视文言文的基础教学。教师可以用串讲的方式,但必须紧扣字眼,不能流于讲故事,把文言文当现代文处理。关于本文,教材设置了两幅插图,一幅是书前的彩图,一幅是文中的黑白图,画面内容都是长亭送别。《长亭送别》分“长亭路上”、“饯行席上”、“分手之前”、“送别之后”四部分,书前的“长亭送别”这幅图表现的是“分手之前”,文中的“长亭送别图(王叔晖作)”这幅图表现的是“饯行席上”。两幅图都非常逼真,通过画面人物的表情可以看出当时的心情和性格特征,因而这两幅图对理解故事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阐释思想主题等教学内容都有很大的辅助意义。教师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这两幅插图,一边分析一边看图。插图还有个妙处就在于当老师已把文章逐句翻译了很多遍,在分析问题时又读了很多遍、把情节讲述了很多遍,这时再分析别的问题时就可以看着图说,因为图的内容就是文的内容,这样可以避免教学形式的单一,显得教师不那么唠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像《长亭送别》这样的难读的文言文借助图来分析可以将难点简化,不必过于纠缠于深奥的文言字词。情节、形象、思想感情或主旨是所有叙事类文本的组成要素,也是教师教学这类作品时关注的重点,而这三者之间是相互表现和衬托的。板块后“文本研习”中第1题专为《长亭送别》设置。要求品味所列出的《长亭送别》中的曲词,“说说它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感情,反映了她怎样的性格”。虽然戏剧教学的重点应是通过戏剧冲突把握戏剧人物,但《西厢记》的这段选文,不以戏剧冲突见长,而以内心情感的抒发取胜,因此应该根据专题的内涵,通过理解人物的关键性唱词或台词,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把握住人物形象。再一个就是语言,也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元杂剧的语言就是曲词。“文本研习”中的第3题说:“《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语言具有诗化的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曲词和独白对白,加以体会和分析。”由于元杂剧由很多元曲组成,因而就涉及元曲的鉴赏问题,曲是诗的一种,元杂剧包含有那么多元曲,自然有“诗化的美”。这题实际是要求对曲词的艺术性进行品味。因而课后练习涵盖了本篇的所有教学重点。本专题的呈现方式是文本研习,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因而教师应当以本为本,开展阅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