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背影》教学设计人教版《背影》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记“狼藉”“簌簌”“颓唐”“蹒跚”等词语。2。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3。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父亲给我们的印象是严肃,所以我们都喜欢母亲,其实,父亲给我们的爱是无声的、是厚重的、更是伟大的,下面,请大家欣赏歌曲刘和刚的《父亲》。歌曲欣赏完了,我们带着对父亲崇敬的感情走进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课堂实录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朱自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有更全面的了解,进而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1。介绍作者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25年来清华执教,长斯担任清华中国文学系主任一职。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散文代表作是《背影》、《荷塘月色》。《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2。写作背景《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二、听课文朗读,扫清字词障碍。【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预习,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1。读准下列词语。交卸(xiè) 奔丧(sāng) 狼藉(jí) 簌簌(sù)差使(chāi) 迂腐(yū) 琐屑(xiè) 栅栏(zhà)颓唐(tuí) 晶莹(yíng)2。须掌握的词语。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踌躇:犹豫。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颓唐:衰颓败落。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设计意图:本题旨在让学生整体把握本文的结构。】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回答:父子浦口送别。2。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明确: 背影3。全文共写了父亲的几次背影?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并依次划分课文结构层次。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惦记背影(思念父亲)1悲凉气氛(别时家境)2—3铺垫背影(细心关照)4—5刻画背影(望父买橘)6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7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下列问题。【设计意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1。作者为什么一看到父亲或想到父亲的背影,就忍不住流泪?因为从父亲的背影里,儿子感悟到父亲对我的爱子之情。 也看到了父亲老年处境的艰难,谋生的艰辛,所以忍不住流下眼泪。2。背影、眼泪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分析流泪的原因和饱含的感情。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惦记背影)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刻画背影)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惜别背影)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再现背影)课后小结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