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西交校研[2004]10号西南交通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规定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和规范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与成绩考核工作是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和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为此,特制定本规定。第一章课程建设第一条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题讲座四个部分。第二条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应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应能反映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最新进展和学科前沿,同时又突出工程实际应用的特点,强调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技能。要有利于研究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以及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第三条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要有相应的教学参考书,鼓励选用国内外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参考书或根据课程教学要求自编教学参考书。第四条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要编写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等。第五条因学科发展、人才培养需要新开设的课程,应由开课单位和开课教师填写新开研究生课程审批表,经所在院(系、部、中心)主管领导审核同意后,报研究生院批准。第六条学校设立工程硕士课程建设专项基金以鼓励各专业领域的课程建设(含编写教材、制作电子教案、视频课件、网页课件等)。鼓励申报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核心教材建设。第二章教学安排第七条各院(系、部、中心)根据研究生院下达的下学期拟开课计划表,核定下学期拟开设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学期课程计划,并报研究生院批准。第八条研究生院按照下学期拟开设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学期课程计划,首先排出下学期的公共课课程表并通知各院(系、部、中心),各院(系、部、中心)在避免同公共课上课时间、地点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自行排出专业课课表,并于开课前交研究生院。各院(系、部、中心)公布的课表应反映出本专业本学期的全部课程(包括公共课)。各院(系、部、中心)之间在排课上发生冲突时,应协商解决,原则上选课院(系、部、中心)应尊重开课院(系、部、中心)的安排。第九条工程硕士课程表一经排定,任课教师不得随意更改授课时间和地点,如有特殊情况须报研究生院批准。第十条工程硕士课程任课教师须在开课前两周内将所任课程的教学日历交所在院(系、部、中心)存档备查。第十一条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包括备课、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验课、考核等环节。任课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先修课程的教学情况和后续课程内容,处理好课程的衔接,避免重复和漏讲,及时补充新的内容。第十二条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入学报到后,首先应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和本人的研究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个人培养学习计划(含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工作计划两部分),然后到本人所在院(系、部、中心)教务员处领取个人密码,由所在院(系、部、中心)教务员协助将个人课程学习计划提交到《西南交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网址为http://yjsy.swjtu.edu.cn/,具体位置是“培养工作”下的“培养方案”的下拉菜单“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提交”中),并打印个人课程学习计划一式两份,由导师签字后于开学两周内交本人所在院(系、部、中心),其中一份由院(系、部、中心)教务员交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存档。第十三条工程硕士研究生每学期应在院(系、部、中心)教务员协助下,依据个人课程学习计划到《西南交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培养工作”下的“学生选课”下拉菜单的“工程硕士选课”中进行学期选课(包括第一学期)。所选课程必须是个人课程学习计划中已确定的课程。研究生选课必须在每学期开学后两周内进行。逾期未选课而造成任课教师无法在网上为该生登录成绩者,所修课程无效。网上选课结束后,可到“学生选课”下拉菜单的“学生选课名单”中进行查询选课结果。第十四条根据工程硕士培养学习计划安排,若需要到外校听课者,本人应在每学期开课前两周内向院(系、部、中心)提出书面申请,并报研究生院批准。课程结束后由对方学校研究生培养部门将考卷、成绩单(需任课教师签字并加盖所借读学校研究生培养部门公章)寄给我校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经我校有关教研室(研究室)核实、审定,确认已达到我校同类研究生课程水平的,方可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试卷由研究生所在院(系、部、中心)保存。在外校听课所产生的费用由研究生本人自行解决。第十五条工程硕士课程课堂讲授要求1、课堂讲授要适应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特点,结合现场实际,采用实际案例、课题分析、项目研讨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努力做到生动、活泼,倡导启发式、研讨式、交互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教学形式应不断进行改革,提倡使用新方法、新手段,增加授课的信息量,工程硕士研究生教学应较多地使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