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滑稽而骨子里沉痛” 苏轼“以文字为诗”论.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3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表面滑稽而骨子里沉痛” 苏轼“以文字为诗”论.doc

“表面滑稽而骨子里沉痛”苏轼“以文字为诗”论.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表面滑稽而骨子里沉痛”苏轼“以文字为诗”论同“以才学为诗”相似,对苏轼“以文字为诗”的评价,也近乎完全的否定,而且,此二者常常被并提或混用。如前文所引张戒语:“苏黄用事押韵之工。”“用事”,实际上主要讲“才学”问题,“押韵”主要是讲“文字”问题。“押韵”的对立面是“言志”,即要求诗歌反映严肃的社会民生等重大问题。因此,张戒所论,乃是批评苏黄“押韵”之作,以“文字”为游戏,违背了我国《诗经》以来的“风雅”、“言志”的传统。严羽所论,也近似之。所谓“以文字为诗”,“终非古人之诗也”,“读之反复终篇,不知着道何在”,命意也同样在此。对“以文字为诗”批评的另一方面,是指斥其“次韵”等方式,破坏了先秦以来逐渐形成的追求自然天全的审美情趣和风格。如元代王若虚批评道:次韵实作诗之大病也,诗道至宋人已自衰弊,而又专以此相尚,才识如东坡亦不免波荡而从之,集中次韵者几三之一,虽穷极技巧,倾动一时,而害于天全者多矣。(《滹南遗老集》)现在学术界对苏黄“以文字为诗”的批评内容更为广泛、尖锐。如有的学者说:“严羽的‘以文字为诗’,则主要指的是宋代诗风的两个不良倾向,一是雕琢文字游戏音韵,一是‘点铁成金’”,认为“‘以文字为诗’是宋诗的主要弊病(形式主义创作倾向)之一”。在“以文字为诗”的内容方面又进一步批评道:“苏黄诸大家胸中学问有余,不免矜矜然玩弄音韵,游戏文字。......苏轼单和陶潜的诗,便做了一百二十首。诗人间酬韵征逐、互相唱和,琐屑而频繁,有多至来回八、九遍的。至于游戏文字,以“戏题”、“戏赠”为题的诗,内容大都揶揄不经,等而下之又有什么回文诗、谐隐诗、人名诗、神智体、集句诗、谜语诗,种种不一。苏轼好做回文诗,动辄几首一组,神智体亦是他的发明。(参见《河北师院学报》1985年第3期)笔者认为,苏轼的“以文字为诗”同他的“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一样,自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况且也并未脱离开诗歌的本质特征,更谈不上是“形式主义创作倾向”。因此,重新探讨苏轼的“以文字为诗”,对于苏诗甚至整个宋诗的重新认识和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刘克庄《后村诗话》云:“元【后,诗人迭起,一种则波澜富而句律疏,一种则锻炼精而情性远,要之不出苏黄二体而已。”似将“以文为诗”和“以文字为诗”分属苏、黄二公。而在宋诗里,后者似比前者更为明显,影响似乎也更为深远。因此,在评价苏、黄何者更能代表宋诗的本质特征时,人们多投黄山谷的票。实际上,苏诗不仅“句律疏”,而且也兼具“锻炼精”的特点。因此,重新评价苏轼的“以文字为诗”,也兼能回答这一问题。第一节“奈这事须当归”简议苏轼“以文字为诗”产生的原因“以文字为诗”同“以才学为诗”是一对孪生姊妹。因此,上一章“以才学为诗”产生原因的诸多探讨,同样适宜于“以文字为诗”。北宋时期相对的稳定性,不但是“以才学为诗”产生的土壤,而且也滋生了“以文字为诗”;北宋文化的高度发达,不但直接造就了时代的才学性,而且也直接培养了时代的“文字性”。所谓“玩弄音韵,游戏文字”、“酬韵征逐”等等,一时之间成为了时代风尚,成为了当时士大夫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诗人们不仅以笔为“文字”之戏,而且以口为“文字”之乐。《朝野遗记》载:刘贡父觞客,子瞻有事欲先起,刘调之曰:“幸早里且从容。”子瞻曰:“奈这事须当归。”各以三果一药为对。刘贡父所说三果为:杏、枣、李,一药为苁蓉(为草苁蓉和肉苁蓉的统称);东坡所说三果为:柰(柰子,为苹果的一种)、蔗、柿,一药为当归。曾敏行《独醒杂志》载:坡、谷同游凤池寺,坡公举对曰:“张丞相之佳篇,昔曾三到。”山谷即答云:“柳屯田之妙句,哪更重来。”时称名对。可知,出口成章、成“对”,乃是时代之风尚,如果一时之间“仓卒无以答”,竟会“终身以为恨”。这种习俗,成为诗人们锻炼才思敏捷的极好方式。同时,诗人们也在这种口头创作的“文字游戏”中,得到美的享受。苏东坡才华横溢,且又具有谑弄戏浪的“野性”性格,就使他在这种时代风尚中,更是如鱼得水,放浪纵姿。很多诗话都记载过东坡以“毳饭”待客的轶事:东坡曾和刘贡父说他自己在“习制科时,曰享三白”,所谓“三白”,即“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于是,当东坡到刘家作客时,刘就以“三白”待客,东坡于是请刘贡父到家中吃“毳饭”,当刘“如期而往,谈论过食时,贡父饥甚索食”,东坡告诉他:“盐也毛,萝卜也毛,饭也毛,非‘毳’而何?”“毛”在当时与“没”同音,故曰:“毳”。(参见朱弁《曲洧旧闻》)东坡的性格与其才华结合在一起,就使之成为了一个极大的幽默家,成为时代“文字游戏”的佼佼者。诚如钱穆父所赞叹:“子瞻可谓善戏谑者也。”(《高斋漫录》)《渑水燕谈录》载:贡年晚年苦风疾,鬓眉皆落,鼻梁且断。一日,与子瞻数人小酌,各引古人语相戏。子瞻戏贡父云:“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壮士兮守鼻梁。”座中大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