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保密管理制度(优选)保密管理制度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使用制度的场合越来越多,制度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分配功能。大家知道制度的格式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保密管理制度,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保密管理制度篇1为了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泄露和不当使用,特制定以下保密管理制度。一、把保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保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办公室日常保密工作,加强对保密工作的组织领导与监督检查。二、开展保密宣传教育工作,增强保密意识,严格遵守保密规定和保密纪律,做到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不该看的不看;不该记录的国家秘密绝对不记录;不在私人交流和通信中涉及国家秘密;不在公共场所谈论和处理国家秘密;不在没有保障的地方存放国家秘密;不通无保密措施的电话、传真、电报、邮政、电子设备传递、擅自翻印、复印秘密文件;不准任意携带密件外出,避免丢失、被窃。工作人员调动时,要及时办理密件移交手续,做好防范工作,堵塞失、泄密漏洞。三、召开具有一定密级内容的会议,会前要对会场的录音、扩音设备进行保密检查,禁止使用无线话筒代替有线扩音设备。四、会议中使用的秘密文件、资料严禁乱发,会议上的讲话未经领导本人同意不得随便印发,召开带秘级会议,要指定专人记录管理处理秘件,需要发文的要通过机要发送。五、秘书在起草文件时,如涉及到保密内容的文件不论是草稿,还是正式文稿,应标明秘密字样,不得擅自抄录和摘记秘密文件资料,不得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引用秘密文电、资料。六、在印刷秘件时要进行登记,严禁个人保留和抄录外传。七、在机要科室、部位配置必要的安全技术防范设施设备,确保党和国家机密的安全。八、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收发涉密文件有登记,查阅涉密文件档案有手续,妥善保存涉密公文和档案,涉密公文办完或档案查阅后,要及时整理立卷、归档。九、涉密的电子设备、通信和办公自动化系统要符合保密要求,并采取必要的保密技术防范和管理措施。十、没有存档价值和保存必要的涉密公文,经过鉴别和主管领导批准,才可定期销毁。十一、一旦发生泄密事件要及时报告,认真查处并采取补救措施,分析原因,总结教训。保密管理制度篇2一、总则1.目的与依据:为保守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敏感信息,维护国家安全、企业合法权益及正常经营管理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在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敏感信息的制作、收发、传递、使用、复制、保存、维修和销毁等各个环节。二、保密管理的基本原则1.最小化原则:秘密的确定、变更和解除应坚持最小化原则,确保秘密范围的最小化,以减少泄密风险。2.精准化原则:秘密的确定应依据充分、程序规范、及时准确,确保秘密事项的精准界定。3.权责明确原则:明确各级保密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确保保密工作有人负责、有人监督。三、保密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1.制作与复制密级标注:制作秘密载体时,应依照有关规定标明密级和保密期限,注明发放范围及制作数量。定点制作:纸介质、磁介质、光盘等秘密载体应在本机关、单位内或保密工作部门审查批准的'单位制作。复制管理:复制秘密载体需经本机关、单位主管领导批准,复制件应视同原件管理,并履行登记手续。2.收发与传递严格清点签收:接收国家秘密载体时,要严格履行清点、签收手续,确保密件的安全无误。安全传递:传递秘密载体应选择安全的交通工具和交通线路,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密措施。限制接触范围:严格按照限定的接触范围分发密件,不得擅自扩大范围。3.使用与保存限定知悉范围:确定知悉国家秘密人员的范围,并在符合保密要求的办公场所进行阅读和使用。安全保存:保存秘密载体应选择安全保密的场所和部位,并配备必要的保密设备。定期清查核对:定期对秘密载体进行清查、核对,发现问题及时向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4.维修与销毁专业维修:存储有国家秘密信息的非纸介质载体应由机关、单位内部的技术人员检修和保养,或交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定点的维修部门检修。监销销毁:销毁秘密载体应经本机关、单位的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并履行清点、登记手续,送保密主管部门指定地点进行监销。四、保密教育与培训纳入教育培训:将保密教育纳入企业党政干部及相关工作人员教育培训范围,提升相关人员的保密意识和保密技能。签订保密承诺书:涉密人员应签订《保密承诺书》,明确保密责任和义务。五、监督与检查建立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保密管理监督机制,定期对保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追究责任:对违反保密管理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保密管理制度篇3一、总则1.为了加强公司的保密工作,保障公司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2.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包括正式员工、临时工、实习生等。二、保密范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