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化学图形题及其解题策略近几年来在全国高考题以及上海、广东高考题中,数型结合的试题频频出现,成了高考的热点题型。预计,以后这将是高考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图象是题目的主要组成部分,把所要考查的知识寓于坐标曲线上,简明、直观、形象。解答图象题必须抓住有关概念和有关物质的性质、反应规律及图象特点。析图的关键在于对“数”“形”“义”“性”的综合思考,其重点是弄清“起点”“交点”“转折点(拐点)”“终点”及各条线段的化学含义。二.题型分类例1.(04广东)下图曲线a表示放热反应X(g)+Y(g)Z(g)+M(g)+N(s)进行过程中X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若要改变起始条件,使反应过程按b曲线进行,可采取的措施是()A.升高温度B.加大X的投入量C.加催化剂D.增大体积解析:由图可知:改变条件,达到平衡时所需时间较短(X的转化率恒定后),则化学反应速率加快,例2.(03上海)下列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与对应的图形相符合的是()A.NaHSO3粉末加入HNO3溶液中B.H2S气体通入氯水中C.NaOH溶液滴入Ba(HCO3)2溶液中D.CO2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解析:A中HNO3将NaHSO3氧化,而HNO3本身将被还原为NO或NO2气体,所以一开始反应就有气体放出。A错。B中由反应H2S+Cl2==2HCl+S↓可知:开始溶液的酸性增强,pH会降低。B也错。C中反应时溶液中就有BaCO3沉淀产生,故C也错。而D中,先逐渐生成CaCO3沉淀(溶液导电能力降低),后来CO2继续与CaCO3反应生成强电解质Ca(HCO3)2,故此时溶液导电能力会逐渐增强,D正确。该题重点考查学生根据相关化学反应原理结合图表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例3.(02上海)将足量CO2通入KOH和Ca(OH)2的混合稀溶液中,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n)和通入CO2体积(v)的关系正确的是()解析:本题要求学生理解溶液中离子反应的原理和反应的进程,同时考查学生形(图形)、数(数值)、象(化学现象)结合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2)由于溶液中既有KOH又有Ca(OH)2,则必存在2c(Ca2+)<c(OH-)的关系,故当Ca2+沉淀完全后,CO2与OH-继续反应生成CO32-(此时不再有沉淀产生),曲线上表现为平台;(4)随后通入的CO2与CaCO3沉淀反应,将CaCO3转化为可溶性的酸式盐,从而导致沉淀量减少,直至沉淀消失。答案为D。例4.将物质的量相等的硫酸铝和硫酸铵溶于水形成VmL混合溶液,向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某氢氧化钠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为混合溶液中两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之和)直至过量。下列表示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的体积(x)与溶液中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y)的关系示意图中正确的是()解析:设该题中体积为1L,硫酸铝和硫酸铵各1mol,则OH-先与Al3+反应,Al(OH)3沉淀完全后,OH-再与NH4+反应[否则OH-先与NH4+反应生成NH3·H2O,NH3·H2O仍然要和Al3+反应生成Al(OH)3沉淀],1mol硫酸铝有中2molAl3+,显然需要6molOH-才能将其沉淀转化成为2molAl(OH)3,1mol硫酸铵中有2molNH4+,需要2molOH-将其转化为NH3·H2O,随后OH-才能溶解Al(OH)3,此处需要2molOH-。则三步反应中所消耗的OH-的物质的量的比值为6:2:2=3:1:1,只有A符合。该题除考查反应的先后顺序外,侧重考查反应中的定量关系。例5.向100ml3mol·L-1的硫酸铝铵[NH4Al(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1mol·L-1的Ba(OH)2溶液(1)写出至刚好出现沉淀总物质的量为最大值时的离子方程式解析:此题必须先弄清B、C等特殊点及各线段的化学含义。离子方程式为:Al3++2SO42-+NH4++2Ba2++4OH-==Al(OH)3↓+2BaSO4↓+NH3·H2O显然,BC段为Al(OH)3逐渐溶解的过程,C点为Al(OH)3恰好被过量OH-溶解时的情况。1份Al(OH)3需要1份OH-溶解,故此时比B点应多消耗1/2份Ba(OH)2,反应关系为:NH4Al(SO4)2~5/2Ba(OH)2,可算出V[Ba(OH)2aq]=750ml。显然,这类定量问题更能区分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能对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全面性进行深入全面的考查。三.各类题型及解法探析解析:由图知:ac段为反应时氢氧化钡溶液不足量,c点为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b点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为10mL(含氢氧化钡1mmol)、则此时硫酸过量0.1mol·L-1×20mL-1mmol=1mmol,同理d点为氢氧化钡过量1mmol。[小结]解此类题时一般先要弄清“起点”“转折点(拐点)”“终点”及各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