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初中所有古诗词学习.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45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初三语文]初中所有古诗词学习.doc

[初三语文]初中所有古诗词学习.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文复习(七年级上)《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称名家。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3.径:小路。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5.坐:因为;由于。【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气息。“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作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庆历新正改革的主持者。【注释】1.塞:边疆。2.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3.边声:边地自然界的各种声音。4.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5.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山·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而还。【赏析】上阕勾勒边塞风光,用笔简练,而境界苍茫悲凉。“四面边声”三句是名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出了边塞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军旅气氛。下阕直接抒写思乡念亲之情。“燕然未勒归无计”与王昌龄“不破楼兰终不还”类似,表现了杀敌报国、建立功勋的愿望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1,追旅思2,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3。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注释】1.黯乡魂:黯,沮丧愁苦;黯乡魂指思乡之苦令人黯然销魂。2.追旅思:追,追缠不休。旅思,羁旅的愁思。思,心绪,愁思。3.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这里是节拍上的停顿。意思是只有梦中才能得到暂时的慰藉。【赏析】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云:“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即由此词点染而成。这首词的上片起首两句点明节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绘出廖廓苍茫、衰飒零落的秋景。三、四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